观众的品位成为 综艺品质提升的动能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16日

刘 巍

综艺节目肯定会越来越好看、越来越繁荣,因为大浪淘沙,节目质量不提升则会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淹没。但这不过是向好思维的第一步,观众是挑剔的,观众也是健忘的,既然制作方给观众提供了那么多的选择,观众就有理由追随或者放弃。综艺节目是一过性消费体验,永远有热点、永远有槽点,也就永远有话题、有遗忘。所以综艺节目在赢得人心、提升收视率的同时也要注重观众对节目的打开率与留存率。这就对综艺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站稳脚跟的基础上谋求更好的发展;要在“日日新,又日新”的时代保有新鲜度,是每档节目煞费苦心的追求。

分众的、定制的、个性化的观看

让观众的审美是认真而计较的

综艺节目的繁盛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新媒体的技术支持使大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喜爱的节目片段。观众观看节目的方式有诸多改变,电视、手机、网络平台、新媒体公众号等到处都有综艺节目的首播、重播、点播。会员制代替了粉丝经济,断点续播、有效选择等技术改进使会员不仅可以跳过广告,而且可以点对点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桥段。火山、抖音、快手等小视频,微信小程序等成为观看节目的主要手段,20年前那种固定时段、固定地点、固定播出频率的仪式化、光晕感逐渐消失。大众传播被分众的、定制的、个性化的观看所稀释,我喜欢张艺兴,我就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只看他的表演时段。大数据有能力在APP平台推断出个人的观看偏好,有的放矢地推送信息,节约了观者大量的时间、精力成本。

观众通过综艺节目推开了娱乐世界的门,追赶娱乐的脚步是人们休闲方式之一种,但观众的审美是认真的,也是计较的。

随时随地的沉浸式观看

提升着观众的参与度

观众观看娱乐节目,大致有三种心态:其一是纯娱乐休闲,无所谓“追”或“刷”;其二是从众中找到归属文化标签,即参与观看是为了在话题热点中不被抛弃;其三是提升自我,比如观看益智类节目,可以不太费气力地学习知识,像《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节目,就让观众在休闲中打捞知识、品味文化。

与这三种心态相匹配,这几年的综艺节目推出了一些新举措,比如观众发弹幕的沉浸式观看。再没有哪种播出方式能像弹幕一样让观众深陷其中了。弹幕是观众发表在观看屏幕上的文字,对歌舞、小品等表演形式,演员的着装、台词、动作等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犀利、态度鲜明,有着极强的即时性和现场感。比如,弹幕在《二十四小时》的观看体验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该节目以郑和下西洋的真实历史为背景,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的真实场景,将沉浸式的观看形式发挥到极致,观众在爱奇艺上进行多对多式的弹幕联动,共同参与“寻宝”推理与剧情狂欢。传统媒体时期,为了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及屏幕内外、舞台上下的互动效果,娱乐节目常采取电话连线、观众投票、现场参与等方式,但反馈难免滞后、受限。弹幕的高频发射使观众可以完全地沉浸式观看,它以一种亲昵的姿态召唤每一个观众忘情地、投入地参与其中,跟着嘉宾一起哭喊、一起失落、一起兴奋。观众发表弹幕类似于大家一起看球赛,有观点的纷争、有热点的兴奋,也有失意的不满甚至谩骂,只不过这“看客”的空间不是客厅、不是酒吧或俱乐部,而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但是弹幕同样需要引导与规范,一些吐槽未免粗俗和情绪化,这就背离了观众参与话题讨论的初衷。

从粉丝到会员

观众的审美品位一直在提升

从粉丝到会员,观众的审美品位一直在上扬。“粉丝”意味着对偶像的狂热崇拜,不问来路、不计后果;而会员则相对理智许多,会员参与付费或经营,计较付出与回报的成本核算。综艺节目观众从粉丝到会员的变化是他们从感性到理性、从情感到理智走向成熟的过程,会员对节目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方不要妄自揣测观众的“嗨点”,这往往会看低观众的智商与情商。大众文化本来是消解艺术和个性的,但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反而刺激和提升了观众的主体性。观众在满足了安全需求和消极归属需求之后,向着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迈进。观众可以同时是爱奇艺、芒果、腾讯等多个平台的会员,对哪个平台不满意则不再续费。综艺节目的趋同、模仿、同质化竞争已无法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观众已不再是为《综艺大观》心潮澎湃的“看客”,看综艺早已不单纯为了感官娱乐,他们的口味越来越挑剔。电影、戏剧、体育赛事、电商主播、网红流量……用户的口碑永远并只能是节目的金标准,无数的娱乐方式在瓜分着大众的时间,谁会有耐心一直等着综艺节目原地踏步?

有着商业投入的滋养,有着科技进步的支持,综艺节目既在题材领域开疆拓土,又在接受层面垂直细分,目前的发展态势总体向好。制作方、演出方、观看方三者若能在格局、视野、审美层面更上层楼,则未来更为可期。实际上,我国综艺节目的丰厚矿藏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我们的文化传承、历史叙事等浩若繁星般璀璨的资源皆可转化为综艺节目的动能,娱乐效益与社会效益、审美追求与商业利润是可平衡的一体,关键看演艺公司如何把握。综艺节目的领地应向更高更远的领地延展,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

(作者系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