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小球员在训练中。
小球员体验到校园足球的快乐。 本组照片由本报记者孙海涛摄
本报记者 黄 岩 李 翔
编者按
2014年,沈阳市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成立足球队,“从零出发”搞起了校园足球。从那时起,本报一直关注这块孕育生机和希望的足球试验田。几年来,记者亲眼见证了这里怎样把愿景化作现实,成为沈阳校园足球的“样本”;这里怎样培养出一批批生龙活虎的足球小将,他们中的佼佼者跻身国少集训队、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的校园足球何以蓬勃发展?面临怎样的瓶颈?从事校园足球教练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校园足球的未来方向在哪里?从今天开始,本报将分三期报道,对这个校园足球“样本”进行深入剖析。
“我们学校2013年秋季建成招生,2014年10月组建了足球队。当时我看这块场地挺好,觉得不让孩子踢球怪可惜的。也是想试试,能不能通过校园足球这条路,培养出一些能走职业化道路的孩子。”谈起6年前该校足球刚起步的情景,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副校长陈雷记忆犹新,“那个时候,《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还没有出台,除了几家有足球传统的学校还在组队训练,沈阳没有其他搞校园足球的学校。”
作为沈阳市和平区文旅体事业发展中心的足球教练员,丁宁也是从那时开始,一头扎进南京一校,成为该校长白岛一分校足球队的主教练。他告诉记者,建队时只有20多个孩子参加,家长大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孩子先试着练。“都是零基础的学生,刚开始训练时还偷懒。等他们真正爱上足球,就不觉得累了。孩子们在操场训练,家长在外面看着,我们就用这种方式改变了很多家长对足球的偏见。后来有毕业生家长对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足球丰富了孩子的校园时光,这是孩子成长中的宝贵经历。”
如今,丁宁带的第一批队员已经小学毕业,其中有两个男孩进入辽宁沈阳城市队梯队,一个女孩进入长春女足梯队。此外,6年来,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足球队还向国少集训队输送了4男1女5名队员,另有1男2女3名队员参加过全国校园足球总营集训。在沈阳的校园足球里,这样的成绩非常出色。
最让丁宁感到骄傲的是,在2016年哥德杯比赛中,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足球队杀入U10组八强,被他们击败的对手包括当时沈阳城市队的梯队;接下来的1/4决赛,他们输给了后来的冠军广州富力队梯队。“我不会为了追求短期成绩的提升,让孩子们进行超常规训练,也不会与职业队梯队刻意比较,因为我们就是纯粹的校园足球。我们球队每年都会有几个比较突出的队员,和职业队梯队比起来,他们的个人能力不差,甚至更强。这些通过校园足球成长起来的孩子,职业队非常认可。”丁宁满脸自豪地说。
正因为有如此出色的成绩,该校2017年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19年被评为辽宁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有了这样的“身份”,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每年获得9000元专项拨款。这是件好事,但这笔钱对于发展校园足球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陈雷算了一笔账:“现在队里有50多个孩子,如果都来训练,得保证每人一个足球,50个足球就是5000元,拨款的一多半就没了。再加上球门、护具、训练器材……全算下来,钱是肯定不够的。我们学校也没有多余的经费投入校园足球,现在连队服都是家长自己掏钱购买的。”
另外,沈阳的校园足球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延续,除了走专业足球道路的孩子外,升入普通初中的同学,面临着“小学毕业就退役”的窘境。陈雷说:“现在沈阳除了几家有足球传统的学校,绝大多数初中没有足球校队。孩子升学后,马上面临无球可踢的局面。”陈雷表示,因为有高考“指挥棒”,校园足球在高中得到开展,但中间“丢失”的3年时间,对踢球的孩子来说是很难弥补的。
“初中断档对校园足球的发展极为不利,大连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沈阳市也有政策,但还需要得到落实。”陈雷表示,如果能打破发展中的瓶颈,他们培养孩子的心气会更足,沈阳校园足球一定可以迎来更好的前景。
链接
校园足球着力打造八大体系
本报讯 记者黄岩报道 2020年9月中旬,包括教育部、中国足协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其中提出,到2022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足球运动人数超过3000万。
该计划提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要建设八大体系,即:精心布局、夯实校园足球推广体系;全面发力、健全校园足球教学体系;示范引领、打造校园足球样板体系;严格管理、做强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统筹协调、形成校园足球融合体系;激励创新、构建校园足球荣誉体系;攻坚克难、搭建校园足球科研体系;强化导向、完善校园足球舆论宣传引导体系。
该计划对于足球领域的体教融合做出了明确阐述,要求“制定统一的青少年足球人口标准,做好运动员在校园足球与中国足协的共同注册工作”“整合教育、体育、足协、职业俱乐部及国内外相关优质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