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抗美援朝恢宏历史画卷

——本报大型主题策划《江两岸》引发热烈反响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16日

东北军事后勤史馆馆长 徐文涛

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馆长(副主任)、研究馆员 里 蓉

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张校瑛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河口抗美援朝陈列馆馆长 卢 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 齐德学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许晓敏

本报记者 贾知梅 张晓丽 赵 雪 张 颖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辽宁日报启动大型主题策划报道《江两岸》。9月15日,首期特刊以长卷形式讲述抗美援朝的辽宁故事,以恢宏气势全方位展现抗美援朝的辽宁贡献。此前,《江两岸》报道组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进行调研和采访,走访了有关反映抗美援朝历史的展馆、遗址遗迹,采访了多位研究抗美援朝历史的专家学者,得到了许多帮助和指导。《江两岸》首期特刊刊发后,专家学者十分关注,他们第一时间研读了策划报道,反响热烈。广大读者和网友也纷纷留言:辽宁为抗美援朝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辽宁人感到自豪。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

齐德学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第一场战争,中共中央在国家面临各方面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在与美国相比经济力量和军队武器装备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军威,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呈现出空前的爱国热潮,创造了国家建设发展的和平环境,凝聚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场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之战,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光辉篇章。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辽宁日报推出大型主题策划,第一期的长卷内容既从总体呈现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又重点突出了辽宁(当时的辽东、辽西两省和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5市)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的贡献。版面设计吸引眼球,清晰、醒目。我作为辽宁人为之高兴,为之点赞!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许晓敏

浏览《江两岸》版面,品读内容,给我最突出的感觉是“三个全”和“三个多”。一是全景式,多方面。报道将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投身于抗美援朝战场的壮阔史实,全景式地展现出来。二是全方位,多角度。抗美援朝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的生死交锋,还体现在背景和决策、前线和后方、国内和国外、全国和辽宁等方面,报道将这些方面通过不同的形式加以体现。三是全版面,多形式。16个版面采用一组组数字,一帧帧图片,一行行文字等形式,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牺牲,敢于斗争,以血肉之躯为新中国赢得胜利和尊严的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辽宁与朝鲜仅一江之隔,这一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辽宁既是抗美援朝战场的大后方,又是全国支援抗美援朝的前线。辽宁日报的宣传以长卷模式,以一组组数据为主的导引,是突破和创新。

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张校瑛

在朝鲜战争之初,与朝鲜毗邻的中国东北地区,直接遭受侵略军的袭击而受到战争的破坏。中共中央决定以东北地区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后方基地,由生产建设转为战时体制。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的集结、战前准备、开赴战场都从这里开始,大量的战备物资首先运到东北地区,再运往朝鲜前线。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辽宁人民率先响应祖国的召唤,掀起了抗美援朝运动的高潮,在参军、参战、支前、开展爱国劳动竞赛、慰问志愿军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停战后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过程中,辽宁人民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肩负起了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辽宁人民以爱祖国、爱家乡的宽广胸怀,展现出战胜一切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辽宁日报推出了《江两岸》大型主题策划报道,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图文并茂的形式,突出表现了辽宁人民在抗美援朝时期作出的巨大贡献,再现抗美援朝运动的壮阔历史画卷,向广大读者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江两岸》的推出,将激发辽宁人民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辽宁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让辽宁人民牢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鼓舞辽宁人民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河口抗美援朝陈列馆馆长

卢 骅

《江两岸》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精美的设计和壮阔的场景生动讲述了抗美援朝的辽宁故事。策划报道用一组组翔实的数据,真实再现70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历史画卷,是《江两岸》的显著特点。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和洗练的线条,艺术地勾勒出70年前气吞河山的战争画面,图文并茂,是《江两岸》的又一特点。用连续的、整版的篇幅,全景式讲述了那些不屈不挠的英雄故事,那些争先恐后的支前队伍,那些斗智斗勇的东方智慧。众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词,众多写实的战士、人民群众和武器装备,等等,恰当地描绘出当时的历史场景,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用朴实的语言诠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重点用辽宁抗美援朝故事塑造志愿军将士的形象,深入浅出,也是《江两岸》的特点之一。不论是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著名战斗英雄,还是辽宁人民参军支前的感人故事,都彰显着那个时代大力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继承和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并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把抗美援朝精神化作工作、学习和战斗的动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读罢《江两岸》,耳边仿佛响起志愿军向敌阵冲锋的号角。

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馆长(副主任)、研究馆员

里 蓉

《江两岸》大型主题策划报道鲜活、形象。其手笔之大、信息之多、手法之新令人难忘。一是手笔大。辽宁日报紧紧围绕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精心组织,深度谋划,立体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宏图,全景展示了中国人民特别是辽宁人民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生动画面。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二是信息多。该报道多角度向读者讲述了抗美援朝的辽宁故事、辽宁精神、辽宁力量,具有极强的启发教育意义。三是手法新。此次报道采用文、图、画,加之创设战争情境,把读者快速带入历史现场,增加了宣传的感染力。

东北军事后勤史馆馆长

徐文涛

《江两岸》报道内容翔实,画面震撼,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70年风雨历程,70年血火拼搏,70年镜鉴如初。《江两岸》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当年,我国一穷二白,我军装备低劣,但是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全军将士英勇顽强,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我们要一直坚持下去!我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这样有教育意义的专题被报道,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尤其是对青少年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图为徐文涛(右)在阅读特刊。

留言LIU YAN

@

网友一支笔

连版的抗美援朝战争长卷,非常震撼,从报道的一些数据中,我也第一次了解到辽宁参加抗美援朝的情况,长了知识。

读者李林

我一定要把今天的《辽宁日报》带回家,好好珍藏起来,这份特刊值得永久收藏。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从特刊里的数据我们看到志愿军以及辽宁人民为抗美援朝作出的牺牲与贡献,我作为辽宁人感到自豪。

@

网友奇谈一枝梅

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看了《江两岸》报道后,我对这场战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这样的报道,历史不该被忘记,英雄不该被忘记。它应该成为对我们的一种激励,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建设祖国。

读者胡娜

我一直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很关注,报道中很多数据和事迹是我第一次看到。我们通过这些文字更接近了历史,走近了抗美援朝战争,走近了那些英雄,他们的精神感动着我。我会将报纸和他们的精神一同珍藏。

@

网友蜗牛追宝马

看了辽宁日报推出的大型策划《江两岸》,让人热血沸腾。抗美援朝时期,辽宁人展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斗争意志,体现了共和国长子的情怀和担当。看到我们的先辈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特别骄傲和自豪。

读者史凤兰

辽宁日报推出的这个大型策划很有意义。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长卷,一组组数据,一幅幅画面,令人难忘。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但辽宁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继续传承。

@

网友一缕春风

看到这一期抗美援朝的策划,我脑海里不禁响起了熟悉的旋律:“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这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这期报道唤起了我最热血沸腾的记忆。

读者朱凤威

抗美援朝是我们丹东人最深刻的记忆,看到辽宁日报以大篇幅报道抗美援朝的历史,做了这么精美的长卷,我感到非常自豪,抗美援朝距今已经70年了,历史不应该被遗忘,英雄应该被永远铭记。

读者何清

辽宁日报的《江两岸》长卷,画面令人震撼,激荡人心,让我深受革命精神洗礼,今天的和平生活真的来之不易,向志愿军敬礼!

@

网友刘敏

打开这份特刊,深受震撼。资料翔实,制作精良,是值得珍藏的作品。知道一些抗美援朝的历史,但只是个大概,这回了解了,原来跟我们辽宁的关系如此之大,真是长知识了,要让孩子也看看,一起铭记这段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