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给村里留下一份产业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15日

薛钊(左)在牛场查看肉牛养殖情况。

本报记者 赵 静 见习记者 陈博雅 整理

人物简介

薛钊,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处副处长,2018年3月任朝阳市朝阳县羊山镇鲁王杖子村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被授予朝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现 场

一场雨过后,朝阳县羊山镇鲁王杖子村天气变得凉爽。村生态肉牛养殖基地里的肉牛个个膘肥体壮,合作社的修大姐正忙着往食槽里添草料。

这时,村里的老支书骑着摩托车上山来。“我来看看小牛犊咋样。”老支书说,自己会点儿养牛的手艺,但村里能建养牛基地,可是不敢想,多亏了“第一书记”薛钊,“小伙子看得准,有魄力”。

围着牛棚,薛钊和大家畅想着未来。“到明年我任期满时,咱村如果能有100头自有牛,这个产业就算立住了。”一时间,养牛场里充满欢声笑语。

我所在的鲁王杖子村是全省最后脱贫的贫困村之一。我来之前,村里没有产业,也没有集体经济。

没有产业作支撑的脱贫,是打折扣的脱贫。但缺人才,无资金,村集体又没一分地,发展产业谈何容易。几十个日日夜夜,我和村干部反复研究,最终拍板:不等不靠,没有启动资金,就由我来担保,赊账干!2018年7月,我们的养牛场破土动工了。

筹措资金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几个月过去了,一分基建费也没筹到。为了偿还债务,我自己拿出12万元;为了众筹养牛款,我主动做担保人。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9月,第一笔众筹买牛资金35.2万元进账。2019年元旦后,第一笔帮扶资金10万元进账。就这样,通过自筹、众筹、社会捐赠和协调扶贫资金入股等形式,我们募集到了562万元,建起了最高存栏226头牛、占地30余亩的生态养牛场。现在,我们村的牛场已出栏两批育肥牛66头,销售额约130万元,为贫困户分红15万元,为村集体分红3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在我的协调下,村里电力改造、灌溉井、护路坝等项目纷纷竣工,社会各界为村里捐赠的锅炉、图书、电脑等也都落实,我代言的“扶贫鸭蛋”卖到了省外,为贫困户分红8万余元。

今年8月,村里的“溜达鸡”养殖场正式投入运营,养牛场的饲料加工车间也在建设中。我的承诺“一定要给村里留下一份产业”正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