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就要在产业发展上用劲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11日

张剑夷(右)入户走访,为贫困户量身订制致富项目。

本报记者  侯永锋  整理

人物简介

张剑夷,省公安厅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总队副总队长,2018年5月任葫芦岛市南票区大兴乡石灰窑村“第一书记”。

现 场

初秋的辽西,天空高远,碧蓝澄澈。在葫芦岛市南票区大兴乡石灰窑村的省公安厅香菇扶贫基地,村民刘洪宇正和左邻右舍以及邻近村屯的十多名“工友”一起制棒,运料、拌料、传送,大家配合得十分默契。

“在这里打工,计件、日结,一年能挣5万多元。”说话间,看到驻村“第一书记”张剑夷走了过来,刘洪宇言语间充满感激,“建基地、跑资金,这些都是张书记的功劳。”

“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张书记这两年一点儿都没闲着。”村党支部书记王海防告诉记者。

发展食用菌项目,这得从2018年5月我到石灰窑村任“第一书记”说起。我意识到,这几年得干好几件事:筑牢组织堡垒,夯实党建基础;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脱贫致富,就要在产业发展上用劲。没有项目支撑,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根据石灰窑村林木、秸秆多和部分村民有种植经验的实际,与村“两委”班子达成了“树特色、建基地、创品牌”的发展共识。

脱贫靠什么项目?我们瞄准了香菇产业,建设了香菇扶贫基地。2019年年底,香菇出菇上市,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收入3.2万元,还带动了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305户613人增收,解决了本村和附近村100余人的就业问题,香菇扶贫基地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

目前,香菇扶贫基地二期项目正在扩建,一个设施农业小区初具规模。你看,我左手边这7栋冬菇大棚,占地3.3公顷,除了拌料、制棒车间,还建了冷库,实现了制棒、介菌、培养、生产、仓储一体化;右手边这12栋大棚以种植夏菇为主。今后,村民一年四季都可以来这里打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收入会更稳定。

村里有了致富项目,村民的生活有了奔头儿。这不,看到大家都在香菇扶贫基地打工,高度近视的刘珊珊主动找到我说要发展“庭院经济”。没问题,村里全力支持,为她量身打造了项目——在家里的场地上种夏菇。

这两年,我一天都不敢闲,要干的事太多了。再过一个月,4.5公里的乡道就能修通;秋收后,投资400多万元的水利灌溉项目就可动工。更重要的是,要继续拉长产业链条,打造食用菌生产、批发集散地,让脱贫更精准、发展更快速、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