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

建立“四平乡政府”发动群众抗日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11日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日本关东军用过的炮弹壳。

杨洞外景。

天桥沟内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密营遗址。

雨中的杨靖宇雕塑和“四平乡政府”旧址。

本报记者 商 越 文并摄

核心提示

在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四平村羊洞山上,有一处极为隐蔽的天然岩洞。1935年1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抗联前身)在四平村组织群众成立了“四平乡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日伪统治腹地丹东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乡政府成立后,筹集粮食、输送物资、侦察敌情、传递情报、护理伤员、输送兵员,仅1936年春秋两季,就为宽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筹集和运送30万公斤粮食、猪牛羊百余头和大量棉衣、鞋等生活必需品。

杨洞:能住四五十个战士

9月初,一场暴雨过后,记者在当地文管部门的带领下,踏访了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四平村羊洞山上的抗联旧址——杨洞。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山坡上铺满了厚厚的落叶,山泉顺着石缝汩汩而流。40多分钟的攀爬,记者一行终于抵达山顶。如果不是有一面红旗作为指引,走到跟前也不会发现,原来这里有个洞口。

这是一处天然岩石洞穴,洞前有树木遮蔽,洞口呈椭圆形,宽约4米,高约3米,洞内深约20米,因为骤雨初歇,洞顶的山泉形成雨帘哗哗而下。此行的向导、56岁的当地村民何恩义是抗联战士的后代,他从小就听父亲讲大太爷何成山、爷爷何万荣跟着抗联队伍一道打鬼子、藏身杨洞的故事。闲暇时,他常一个人到这里缅怀革命先烈。他拧亮随身携带的手电筒,引领记者踩着一侧的石头进洞查看。

洞内地势越走越低,顶棚越来越矮,最矮处高约2米。因洞内光线昏暗,何恩义用手电光指点记者看洞内右侧,石壁上有一股流淌的泉水,终年不竭,已经在石壁半腰处冲刷出一个条形石窝,积成一捧清泉,满则自溢。洞里深处是一铺“U”形火炕遗迹,总长约10米、宽1.8米、高0.2米。

“洞里大约能容纳四五十位抗联战士宿营。”何恩义告诉记者,这里原是放羊人休息的地方,杨靖宇将军率抗联一军(当时称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将士进入羊洞密营驻扎后,为了纪念杨靖宇将军和抗联一军将士浴血抗战的功绩,当地群众把“羊洞”改称为“杨洞”。

同行的县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文管部党支部书记李长全向记者介绍,1934年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抗联前身)在杨靖宇将军的领导下,挺进宽甸,开辟了宽北抗日游击根据地。

杨洞属石屋式密营,它西连凤城和本溪和尚帽子根据地,东靠桓仁老秃顶子根据地,经高丽盘道岭与八里甸子游击区相通,北可经王兰子岭达本溪外三堡根据地,南可通八河川、步达远、太平哨游击区。杨洞密营建立后,天桥沟就成为宽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2010年,这里被丹东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平乡政府:丹东首个红色政权

离杨洞不远,在双山子镇黎明村(原四平村)天桥沟景区里, 有一座高大的杨靖宇汉白玉雕像,手持双枪非常威武。雕像后面,有三间茅草屋,这是当年“四平乡政府”旧址,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日伪统治腹地丹东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记者赶到时正逢阴雨连绵,雨中伫立的三间茅屋坐北朝南,东西长约12米,南北宽6米。茅屋已被布置成小型展室,展览抗联史料照片和当地征集上来的抗战用品。同行的县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文管部部长邱金钥介绍,1934年到1938年,杨靖宇将军率部在这一带打游击,曾在这间茅草屋里与四平乡政府干部共商抗日救国大计,也曾在这儿居住过。该旧址是2010年初,从方家隈子半山坡迁移至此处,用原建筑材料原样复建。

结合党史资料记载,丹东市史志办公室地方史专家黄文科讲起这段历史。

1935年2月,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中共满洲省委指示中共南满特委:“真正把新开辟的游击区域,从组织上与实际上巩固起来,以人民政府的纲领为群众运动的中心,立即开始建立南满特区政府准备工作。”据此,中共南满特委于8月1日发表宣言,提出:“建立自己选举的民众政府……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5年12月29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率部进入宽甸北部山区四平村天桥沟方家隈子,按照中共满洲省委和南满特委的要求,组织贫苦群众召开会议,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就在会上成立了四平乡政府。群众民主推举宋言诠为乡政府主席,宋凯为组织委员,隋明先为宣传委员,于华国为给养委员,张振有为情报委员,张小五为武装委员。师长程斌当场向政府主席和委员们颁发了委任状。随着工作的需要,何成山、刘开兴等人也参加了乡政府工作。

四平乡政府成立后,积极发动群众,为抗联部队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筹集粮食、输送物资、侦察敌情、传递情报、护理伤员、输送兵员,仅1936年春秋两季,就为宽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天桥沟、阴雾沟、大石厥等抗联驻地,筹集、运送30万公斤苞米、大豆等粮食,百余头猪牛羊和大量棉衣、鞋等生活必需品。乡政府还派何成山等人以探亲为名,多次进入日军据点侦察敌情。在一个叫扒头子(今双山子镇抬头子村)的地方修“集家部落”时,乡政府成员隋宝珍听到日伪军要进山讨伐的消息,就假装肚子疼,偷偷跑回山里送信,使抗联部队安全转移。

乡政府还先后动员20多名青年加入抗联部队,发动妇女为部队做鞋和军装,还经常组织群众为部队做向导,掩护支援抗联作战。由于军民团结,共同抗日,抗联在宽北一带打了许多胜仗,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乡政府出色的工作,引起日伪当局的极大恐慌。为了摧毁这个人民政权,1936年秋,日军派飞机对天桥沟一带狂轰滥炸,派兵清剿,大肆捕杀乡政府干部和抗日群众,还在双山子河套、后山专门设立了杀人场。由于汉奸告密,乡政府主席宋言诠遭通缉后被迫逃往黑龙江,何成山一家六口人被抓去五口。隋宝珍、于华国等先后被捕,惨遭酷刑,孙希海更被日寇残忍折磨致死。为断绝群众与抗联的联系,日军又实行清乡并屯,把群众全部赶走,房子烧光,把天桥沟一代变成了无人区。这样,四平乡政府仅存在不到一年,就在日寇的残酷围剿下被迫解散。

西湖沟密营:抗联的野战医院

在何恩义的引领下,记者一行来到双山子镇黎明村西湖沟一处密林的山坡上,寻访西湖沟抗联密营遗址。“这里当时是西湖沟野战医院,抗联一师在小佛爷沟、攻打崔家大院等战斗中的伤员,就被运到这里养伤。”何恩义指着树丛中一片残存的石头房基告诉记者。

该遗址为地窨子式,即半地下的木质窝棚,坐北朝南,东西长9米,南北宽4米。木质架子腐蚀后,现在只留下一个地势略低的土坑。李长全介绍,西湖沟抗联密营遗址是抗联的重要密营之一,当年杨靖宇将军等人多次在这里召开会议,研究打击日伪政权的作战计划。此处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有益于防、攻、转移。

“我爷爷何万荣是抗联队伍的担架员和通信员。”何恩义告诉记者,当时物资紧缺,担架都是用树皮做的。为了让抗联战士尽快康复,他的大太爷和爷爷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扮成商贩,穿越敌人一道道封锁线,挑担到百里外的宽甸县城为伤员买药,还协助军医为伤员熬药、换药、喂饭。经过乡亲们的热心照料,住在这里的伤员全部痊愈归队。

据《丹东革命老区丛书——丹东抗日游击区》史料记载:从1934年春到1938年6月抗联撤离安东地区,抗联一军在宽甸坚持游击战争达4年之久,在宽甸的羊洞沟、阴雾沟、天桥沟、大边沟、绿豆营子、黑沟、八面威、小雅河、大牛沟、花脖山、白石砬子、锅头峪,以及凤城的牛心砬子、大西沟、小西沟、大石湖、和尚帽子山等地建立了数十处密营。

“抗联将士虽然没有留下什么物质财产,但是却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走在泥泞的下山路上,记者一行感慨万分:重走抗联路,让大家深刻领会到,抗联战士在缺衣少食的艰难环境中,仍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保家卫国,这种坚忍顽强、博大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后人景仰感佩。

说 抗联

KANGLIAN

省内的抗联 密营都在哪儿

从1936年下半年,特别是1937年以后,东北抗联的游击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为扭转不利局面,坚持长期抗战,抗联依托山区密林,敌人难以寻觅之地,相继建起一批秘密营地,简称密营。密营为抗联休整训练、储备军需、医治伤员、修理枪械、收集情报、宣传抗日、联系群众提供了依托,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基地,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密营位置多选在地势险要、靠近水源,进可攻、退可守的隐蔽之地,敌人一般不敢冒险进入。密营的形制多为木刻楞式、地窨子式、马架子式、窝棚式,大都依山傍水而建,也有利用天然山洞作为密营的。密营内一般建有火炕,顺山搭有烟道;屋顶多用树枝、柴草掩盖,不易被人发现。小的密营能容纳几个人,大的密营可驻军几百人。

根据密营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规模大小,设置有党和军队领导机关、交通站、兵营、被服厂、后方医院、军械修理所(兵工厂)、军校(干部培训班)、粮食仓库、物品仓库等。密营附近还有屯垦地和练兵场。密营周围皆修有战壕、掩体、瞭望哨位等工事,以利于密营的保护。在原有根据地被破坏,日伪当局妄图把抗联部队困死、饿死、冻死的严峻形势下,密营为保存抗日武装实力,有效打击敌人,密切联系群众,坚持长期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有关部门走访调查,抚顺市的抚顺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本溪市的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丹东市的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铁岭市的开原市、西丰县、铁岭县都有密营遗址。

由于日伪当局的疯狂破坏,绝大多数密营已残缺不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一些密营遗址得到了恢复和重建,可供群众参观学习。例如:大石湖抗联密营遗址(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东营坊乡南营坊村)、大冰沟抗联密营遗址(位于本溪市南芬区思山岭街道)、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三师城子山密营遗址(位于西丰县城子山景区)等。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文献部 赵立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