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辽沈大地上

——记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师团队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10日

本报记者 侯永锋 葛红霞

秋天的风吹过广袤的原野,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

盘锦市大洼区唐家镇的“超级稻”颗粒饱满,铁岭市昌图县傅家镇的花生长势良好,葫芦岛市绥中县沙河镇的苹果挂满枝头……走过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憧憬丰收喜悦的,是多年来一直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的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师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期许,“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师团队,无疑是这一要求的积极践行者。

“农业大学的教师不能在黑板上种地,要走到农民中间去,投入到生产一线!”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干精神,这支团队的124名教师秉承赤子之心,踏踏实实地进行科研、教学,在辽宁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十三五”期间,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250余项,其中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拨经费1.12亿元,排名全国农林院校农学院前列。

只有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农业大学才能扎牢根基,才能守住灵魂。多年来,农学院的教师们把身子“插”在农田里,把成果留给农民。服务“三农”、服务社会,已成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

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农学院的教师们始终聚焦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科研创新服务乡村振兴,谱写出科技为民的生动诗篇。

“农大的专家来了,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没救了,赶紧毁种。”当地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来了,如此建议。

“别毁,再等等看!”沈阳农业大学副教授、特种玉米研究所专家王宏伟急匆匆赶到地头,提出自己的意见。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冰雹,使二百来亩玉米遭受灭顶之灾,原本长势良好、已经有五六片叶子的玉米苗不见了。沈阳市沈北新区玉米种植大户马魁四处求助,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时难以选择。

“最后,一咬牙,信王教授的,她毕竟是经验丰富的玉米专家!”回忆今年6月3日那一幕,马魁笑了,“王教授一句话六个字,帮我省了6万元。”

一个月后,王宏伟收到了马魁发来的照片:玉米地里果然重新长出了苗,而且特别茁壮。(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