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卢莎
“是否有一份熟悉的味道,在敲打着你远方的记忆。曾经是姥姥的手,奶奶的手,还是妈妈的手,将这些美味,装在你深深的回忆里……”这是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食品代表性传承人康志红关于童年记忆的一段文字。多年来,康志红凭着对满族食品传承的执着,专注制作,让记忆深处舌尖上的味道,留住人们那份别样的乡愁。
康志红出生于凤城市鸡冠山镇康家堡子,幼时便对老人们做出的各种满族特色吃食记忆深刻。糖三角、酸汤子、粉饺、苏子叶饽饽……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美食,成了康志红童年里美好的回忆。
让康志红动了传承满族食品念头的,是她经历过的一件事情。在她经营农家院时,曾有一名外地游客,连续吃了三顿不同的满族饽饽后,去后厨找到了她。一边感慨好吃,一边提出打包带回去给家人尝尝。这让康志红犯了难,粉蒸糖三角和粉饺易碎,携带很不方便,而且不宜存放。最后,游客只能遗憾地离开。
这件事,让康志红很受触动。在丹东地区乃至东北地区,很多人对正宗的满族饮食十分喜爱。但是,却鲜有人能够将满族饮食文化发展与传承下去。
“正宗的满族食品都依赖纯手工,无法用机器替代,更不能有添加剂,否则就不是那个味儿了。既要保证食品的口感,又要考虑包装和运输,难度很大。”康志红说。
为了进一步提升食物的口感,康志红查阅相关资料、外出学习,带着做好的饽饽请了解满族食品的老人品尝,提出建议和意见。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康志红还对很多饽饽做了改良,比如除了传统糖三角的猪肉白糖馅外,还研究出素馅和红糖馅,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她在粉饺的品种上增加了东北的酸菜粉饺、山野菜粉饺和香菇馅粉饺,受到食客欢迎。
去年,康志红成为丹东市满族食品非遗传承人。作为一名食品匠人,康志红通过研究满族文化,从食物的味道、食材的演变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上,来探索满族饮食文化。“在传统手工食品被放到工业化流水线上复制的今天,在保证食品质量的同时,还需兼顾生存与发展。”康志红深知未来的路还很艰难,但无论路有多难,康志红愿为满族食品代言,让满族食品不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