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左)伯虔(右)画像。
本报记者 杨 竞
发掘馆藏古籍文献,关注传统文化。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举办,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儒家印象——孔子暨七十二弟子图像展”正在省图书馆展出。此次展出的清代康熙年间绘本《孔门七十二贤像》,是省图书馆首次以展览的方式向公众展出。
宫廷画师焦秉贞绘就
据省图书馆副馆长卢丹介绍,该馆馆藏的《孔门七十二贤像》有图68幅,共3册,册页装,描绘孔子及其弟子门人73人。包括大家熟知的颜回(颜渊)、仲由(子路)、孟轲、端木赐(子贡)、曾参、公冶长、公孙龙等孔门弟子像,这次展览均悉数展出。
据文献记载,东汉光和元年(178年),汉灵帝在洛阳置鸿都门学,于学府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东汉以降,儒学、孔庙等处大多绘有孔门先贤画像。
省图书馆所藏《孔门七十二贤像》,为清康熙时任钦天监五官正的宫廷画师焦秉贞所绘,他以画人物见长。除了《孔门七十二贤像》外,还奉旨绘制了《耕织图》《历朝贤后故事图》等。
通过晒书
展现古籍的历史文化价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展览是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发起,全国主要古籍收藏单位参与的“传习经典融古慧今”2020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的组成部分。
晒书,与中国典籍文化史密切相关,在隋唐时期逐渐成为制度。晒书源于爱书,爱书方能读书。古籍能历经千百年而流传至今,中华民族沿袭下来的晒书、爱书、护书传统功不可没。
在去年晒书活动的基础上,此次省图书馆策划展出该馆所藏清代康熙年间绘本《孔门七十二贤像》,这是该画册首次以展览的方式面向公众展出。该活动将持续到9月末结束。
据卢丹介绍,晒书是深入挖掘中华古籍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在中国古代传统晒书习俗基础上予以传承创新的一项活动。晒书,是晒家底。省图书馆拥有馆藏古籍61万册,其中善本12万册,许多是罕见的秘籍。此次展出的《孔门七十二贤像》,就是通过晒书形式首次完整展现给公众的。同时通过晒书展现古籍工作者安于平淡、对中华典籍心怀敬畏,为传统文化传承敢于担当的精神。通过晒书展现古籍独具魅力的文物性、学术性和资料性价值,让公众了解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晒书,更是晒传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典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读者可以参与文献考证
此次展览还设置了互动环节,由于该书两幅图浮签脱落散佚,所绘人物姓名难以确定,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利用省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积极参与考证。
卢丹说,近距离地面对古籍,才会对古人的智慧肃然起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油然而生。近年来,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不断发掘馆藏古籍文献,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希望有更多的民众关注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也使图书馆成为宣传传统文化的又一“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