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水蜜桃,青山红日子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08日

李本富(中)与张文臣(右)一起查看晚秋蜜桃长势。本报记者 李 越 摄

本报记者 李 越 见习记者 刘 璐

成群结队的游客顺着小路走进桃园,体验采摘的乐趣;村民开着三轮车穿梭往返,将大山里新摘的鲜桃送出山外。

朝阳市朝阳县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万亩桃园,成就一景,带富一方。

“每年十一前后成熟的晚秋蜜桃,个头更大,口感更好,错峰上市,卖价高,十里八村的百姓靠这产业,日子都好起来了。”53岁的李本富说,他因在桃园打工,甩掉了穷帽子。

唐杖子村,十年九旱,山荒地薄。以前,村民以种植玉米大田为主,靠天吃饭,日子过得艰辛。

穷则思变。怎么变?一棵桃树立了大功。

当时,部分村民为了改变生活困境,尝试在荒山上小范围种植水蜜桃。2008年,一棵桃树发生“芽变”,成熟晚、果实大、口感好,村民从没见过这种现象,便将情况反映给省农科院旱地农林研究所。技术人员马上到现场,发现这是桃树为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做出的一种“自然选择”,而这一宝贵的基因,被旱地所保留并放大出来。

“我们精心地进行嫁接选育,完成扩繁和区域试验工作,留住新品种的优质特性。”省农科院旱地农林研究所所长张文臣,提起新品种的培育过程兴致高涨,经过两个周期近8年时间,成功选育出晚秋蜜桃良种,并在2016年开始推广种植。

“首发”的唐杖子村来“打样”。成立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将荒山开垦出来,变成果园。

李本富对此最有发言权。“家有高龄的老人、求学的孩子,处处需要钱。自己身患多种慢性病,还不能外出打工,守着桃园,一年挣5000块钱没问题。我是村里第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脱贫了。”

致富模式快速推广。如今,朝阳县有10个乡镇,都在种植晚秋蜜桃这个品种,产业渐渐火了。

“还要扩大规模,在更多的山上种上咱的蜜桃。让景色美起来,腰包鼓起来。”这是唐杖子村所有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