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面纹斝
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杨 竞
核心提示
9月5日,省博物馆特别推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展”。此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此展推出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受到青少年观众的欢迎,他们纷纷走进辽博观展。
10个主题将文物与诗词成语有机融合
走进省博物馆展厅,鼎、罍、爵、戈、砖瓦、砚、炉、灯等108件馆藏文物,一一展现在眼前。展览分为 “庙堂知重器”和“檐下看寻常”两个单元。展览以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主,通过10个不同主题的课程内容,将文物与古诗词、成语等有机融合,让青少年从文字中寻找文物,从文物中学到历史知识,从观展中汲取古人的聪明才智与精神力量。特别是让青少年能够从展览传递的丰富历史信息以及贯穿始终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激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坚定文化自信。
据省博物馆公共服务部副主任张莹介绍,展览每个单元下设5课。比如,第一单元第一课“谁知钟鼎已三千”部分,展板上展示了关于“鼎”的成语、诗词、古文和课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一直被认为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国之重器,象征着东方文明的起源,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璀璨文化。展板下面的展柜里展出的文物有伯父鼎、雷乳纹鼎、蟠虺纹盖鼎、大官盖鼎等。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立体展示,使青少年学到历史文化知识,进而展示中华文明的厚重。
再如,第二单元“檐下看寻常”也下设5课,有“一夜新霜著瓦轻”“闲敲棋子落灯花”“每夜停灯熨御衣”“轻罗小扇扑流萤”“苍砚有池残墨在”,每一课都内容丰富且非常有特色。
创新展览与形式
谈到此次展览的缘起,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宁说,一方面是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是想把多年来教育活动的经验和做法用展览的形式展示出来。
记者在现场感受到,此次展览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创新。如何创新?刘宁说,此次展览打破了常规的原创性展览模式,采用展示与互动体验相结合、“文”与“物”相结合的展陈模式。展览的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相辅相成,趣味性强。将展览整体打造成一本“课本”,观众进入展厅就像读一本“活页书”。以一种或几种展品为“一课”,将文字说明、历史典故等作为“课文”内容,展柜中的文物作为书中的“插图”,将延展知识点或小故事阅读理解等综合性学习作为“课后拓展”,并辅以场景、互动装置立体书等形式丰富观展体验。
另一个创新是目标人群定位明确,展教结合,打造校外教育第二课堂。展览为青少年而设计,所选藏品均出自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成语、诗词、俗语,在学校教科书、校本课程也常有体现,极易与学校教育结合。通过阅读展览,让文物“说话”,帮助学生把文字、文物和历史串联起来。
展览形式设计亮点也在创新。展厅设计整体采用古书形式,辅以书签、古书界行等装饰元素,以蓝色系为主色调,彰显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结合“文·物”的展览主题与现场展柜的客观条件以及展教合一、寓教于乐的办展初衷,在展览中设置多处物理互动装置、立体书及场景复原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同时借助展柜、展品与相关元素设计,让学生在观展时产生从视觉吸引到文物观感再到文字阅读的递进模式,丰富参观体验。
下功夫遴选文物
此次展览主题与以往不同,不局限于某一年代、某一品类的文物,而注重展教合一,将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成语与古代文物结合起来作为展览主线,描绘古代生活图景。展览以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主,选取能够代表庙堂之高和生活之美的鼎、罍、爵、戈、砖瓦、砚、炉、灯等各类文物百余件,品类包括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象牙器、丝织品等,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能够欣赏到文物之美、文学之美和文化之美。
许多青少年观众认为,此展知识点多、趣味性强,将传统文化和文物以课本形式展现,通俗易懂,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