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宝锋
群山耸峙,大江奔流。沿着逶迤的山路前行,雨后的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到处是自然、秀美的风光,牛毛坞镇五道岭子村就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之中。
“算上新建的两栋草莓棚,属于集体资产的大棚一共有24栋。前几天,我们大概拢了一下,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至少能达到20万元。”9月6日,指着排列整齐的一栋栋大棚,五道岭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田福感慨地说,“以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才1万多元,这两三年就翻了好几番,村里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这多亏了老李他们啊!”
“老李”叫李自力,55岁。2018年3月,他从省商务厅被派驻到五道岭子村任“第一书记”。五道岭子村地处大山深处,吃水难、行路难、居住难,经济发展滞后。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有1.6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4户209人。
“既然来了,就要干出点儿名堂。”李自力与村党支部一班人经多次研究,决定以兴产业为突破口,千方百计加快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
2018年,李自力协调省有关部门,争取到215万元“兴边富民”资金,修建二、三村民组间横跨北股河的120米长跨河大桥,解决了两个村民组155户427人的行路难问题。2019年,李自力推动五道岭子村盘活村集体互助资金建设了两个草莓暖棚,向县里争取扶贫资金建设香菇冷棚12栋。今年,村里利用县扶贫资金又建设了两个草莓暖棚。仅此一项,就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余万元。
产业兴,龙头来。2019年下半年,五道岭子村引进中龙(大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二组建设15栋香菇冷棚、7个暖棚和冷库,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有了工作,年收入增加60余万元。
今年,五道岭子村又利用专项扶贫资金建设6.6公顷中药材种植基地,并与辽宁光太药业签订合作协议。有了这个基地,村里每年可增加10万元集体收益,贫困户还可优先到基地打工,每个村民每天能收入100多元。
村级集体经济有了收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要上档次。在李自力的奔走下,村里建成了文化广场,丰富了村民的业余休闲生活。李自力还多次向水利部门争取,将牛毛坞镇饮水工程项目列入计划。2019年年初,牛毛坞镇获得项目资金657万元,彻底解决了镇内800多户1400余人的用水问题。
在各方合力下,短短几年间,五道岭子村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路通了、水好了、大棚多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去年年底,村里的贫困户全部脱贫。今后,村里还将拿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1/3用作大病补助,另外2/3用来设置公益性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