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晓玲
沈阳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9月3日,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桃仙国际机场口岸,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医药”)从捷克进口的240千克“尼麦角林”顺利通关。
进口药品首单“落地”,沈阳“只有进口药品、没有药品进口”的历史彻底终结,区域对外开放辟出新通道、打开新局面。
推进高水平开放,沈阳片区创新“引擎”轰鸣。
今年4月,我省首笔线上保函业务在这里完成;6月,东北首家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管理企业落户;7月,沈阳片区两条创新举措入选国务院37条经验“榜单”,启动全国推广……
与相继推出的创新举措相呼应:今年前7个月,沈阳片区全口径税收、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22.7%和42.66%,在全球疫情形势下实现逆势而进。
现象背后,沈阳片区始终聚焦、持续发力制度创新,对于高水平开放的推动引领作用集中凸显。
着眼开放探索首创性改革
秉持创新基因,践行开放使命,沈阳片区挂牌运行3年多来,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加强东北亚开放等战略定位,在全面完成省总体方案赋予的115项试验任务同时,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创新试验,加快补齐开放短板。
针对企业发展和人员对外交流的实际需求,沈阳片区与沈阳海关密切合作,创新推出“飞机行业内加工贸易保税货物便捷调拨监管模式”和“出入境人员综合服务‘一站式’平台”服务举措。
新监管模式下,企业未经加工的保税料件实现在集团内不同企业、不同加工贸易手(账) 册间自行调拨,手续办理时间由原来约10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企业一年受益保税货物货值超过5400万美元。
出入境人员综合服务“一站式”平台则打破信息壁垒,统一纳入外事、科技、教育等多项政务服务功能,运行一年多来已为1.3万余人次完成业务办理。(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