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千山区大屯镇河东村整治人居环境,提升村容“颜值”,改善生活品质——

河清岸更绿 村净人更美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07日

本报记者 赵 静 见习记者 卜志勇

“这是新开发的度假村吗?”从鞍山市千山区大屯镇河东村村口一路行至村部,同行的记者不禁发问。

平整的水泥路,修剪整齐的灌木丛,成排的路灯,清澈的河道。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芬芳,再不是嗅觉记忆中肥料、污水、旱厕混合的味道。如果不是村口文化广场旁石碑上刻着“河东村”,记者还真以为走进了旅游景点。

“要说啥是小康,咱村这就是小康。”看见有人来采访,69岁的于克梅拉着记者就进了自家小院。

房前是一片菜地,种着花生、柿子、茄子、黄瓜。登上台阶进屋,于克梅首先向记者介绍起自家去年改造的水冲厕所。

“坐便、水池、墙砖地砖、玻璃门,都是政府给安的,没用俺们花一分钱。”于克梅笑着说,“以前上厕所是往外跑,现在是往屋里跑,俺们上年纪的人,蹲下起不来,起来蹲不下,上屋外的旱厕,冬天还得受冻,还是这水冲厕所好。”于克梅和老伴儿还自己花钱安上了热水器,在家就能洗澡。

有了水冲厕所、热水淋浴,在城里居住的孩子们更爱回家了。于克梅说,今年春节儿子回家,看到水冲厕所和村里的环境,就不再提带我们老两口去城里住的事儿了,还寻思着过几年搬回来住。

“我们投入270多万元,为190户新建室内水冲厕所,设置污水处理站2处,地下管网设施完备,二期工程还有252户待建,今年年底前都能开工。”同行的村书记王凤双向记者介绍。

参观完屋内,于克梅又拉着记者到院门外看分类垃圾桶。“剩菜剩饭、果皮菜叶放在左边‘可腐烂’的格子里,塑料瓶子、废纸、玻璃啥的,就放在右边‘不可腐烂’的格子里,放好就不用管了,每天都有人定点来收走。”于克梅说,垃圾分类一点不难,现在每家每户院门前都有分类垃圾桶,“关键是环境好了,大家都愿意出份力维护”。(下转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