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垃圾分类可是新时尚。王凤双说,村民的环保意识都是因这几年环境治理改善而不断强化。河东村以抓村容村貌为突破口,整体提升人居环境,变化那是看得见、摸得着。
首先是修路。村“两委”积极争取资金,2013年开修河溪路、富民路、文中街,2014年修整兴农路、兴国路、富康路和文化街,2015年修了幸福路和富裕路……如今的河东村,条条村路都是平整的柏油路,走上去那叫一个舒坦。
“我们先后投入500万元,修建道路7000余米、排水沟6000余米,栽种绿植5万余株,村内道路绿化率、硬化率达到100%。”王凤双说。
生活污水得处理好。村头的一间小木屋里,小型污水处理装置正在运行。“污水进到厌氧水解池,然后是厌氧过滤池,经氧化沟最后排出,出水都达标。”王凤双说,这种处理工艺最适合河东村这种污水量小的村子,优点是好维护,还省钱。
河道也要保护好。为了实现河面无漂浮物、河道无杂物、河岸无垃圾的“三无”目标,河东村投入160万元,修建河道护堤1500延长米、污水沉淀池一处,每年对河道进行一次清理。如今河道水质清澈,偶尔还能看见小鱼游弋其中。
路过一片院墙,记者看到有村民正拿着画笔在墙上描绘青松翠柏。青松峻岭、荷塘月色、冬雪傲梅,开门即画展。
“村民素质高一分,村庄形象美十分”“分类收集人人有责,男女老幼齐参与”“保护河道,人人有责”,在文化长廊、花丛、河道边,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
“标语绝对不是空话,我们就是要通过实际行动,让绿色变成村民生活的主色调。”王凤双说,“生态立村”是基础,接下来还要做到旅游兴村、兴农富村。村“两委”正在研究发展特色民宿,带领更多村民吃上“生态饭”。
走·想
初秋时节,行走在河东村,“生态”“绿色”无疑是最显眼的标签。这种美,深入每家每户,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千山万水,大屯最美”“乡村振兴,美丽河东”,这些标语不仅喷涂在墙上,更映照在村民心中。
物质生活一旦有了保障,人们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优美环境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强烈,也愿意为“绿色生活”付出努力。
一个河东村,有辽宁省生态文明示范村、美丽示范村等20余项荣誉。这里,改善的不仅是村容村貌,更是村风村情。正如兴农路、富康路这些名字,道出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走进河东村,我们听到的是“什么都比以前好”“更愿意在农村住”,这些不经修饰的回答正是走向小康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