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努力营造全民节约社会氛围
本报讯 记者杨丽娟报道 “以前就餐结束,泔水桶经常是满的。现在大家都是吃多少打多少,每天泔水桶基本是空的。”9月3日,瓦轴集团精密锻压公司食堂负责人告诉记者。大连市努力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节约、健康的“新食尚”正在全市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后,大连市文明办、大连市商务局、大连市美食文化协会先后发出倡议:从我做起,从每一餐做起,开展“光盘”行动,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餐饮企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积极行动起来,引领绿色餐饮发展方向。
餐饮单位重新设计菜单,调整菜品数量,合理搭配菜品;餐饮企业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张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光盘行动”“适量点餐,剩餐打包”等宣传标语,通过店内海报、视频、服务人员提示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消费者树立文明用餐的新理念,自觉抵制堂食、婚宴、盒饭等铺张浪费,采用“半份菜”“小份菜”“拼盘菜”“光盘奖励”等办法,引导消费者适量点餐。一家餐厅的服务员告诉记者:“自从倡导‘光盘行动’后,顾客很少剩菜,有剩菜的也会打包,厨余垃圾少了很多。”
我省全面加强高校教职工、学生食堂用餐管理
高校日常餐厨垃圾回收量明显下降
本报讯 记者李越报道 9月3日,记者从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获悉,连日来,我省全面加强对高校教职工、学生食堂的用餐管理,切实做好节粮工作的检查督促落实,各高校日常餐厨垃圾回收量明显下降。
积极营造节粮氛围,进行“思想滴灌”。全省高校食堂在明显位置张贴10余类宣传标语或宣传画4500余张。部分高校在教职工、学生食堂墙壁明显位置张贴“珍惜粮食,远离浪费”等宣传海报,600余块电子屏幕滚动宣传节粮行动,发放倡议书5.8万余份。
节粮举措方面,各高校创新不断。辽宁科技学院等高校提供小份量、半份量餐食。沈阳建筑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推出自选称重餐,极大地减少了就餐人员的浪费现象,每餐残余垃圾数量减少60%至70%。辽宁师范大学建立订餐微信群,实现从“食堂做什么学生吃什么”向“学生吃什么食堂做什么”转变。
供给端的改革,同样力度不小。省内大多高校加强与兄弟院校以及社会餐饮企业的技术交流,提高食堂餐饮质量。各高校还严格控制成本,通过努力提升厨师烹饪技能,提高食材利用率,在采购、加工、出售等环节减少浪费,并着力提高菜肴质量,改进饭菜口味与品种。沈阳建筑大学等高校积极研发新菜品,对剩余原料、边角料做到物尽其用。
莫让盛宴变“剩宴”
——七谈抵制“舌尖上的浪费”
董翰博
近日,笔者参加一场婚宴,一桌十几道“硬菜”,少有人动筷。餐桌上,海参、鲍鱼的受欢迎度不如凉菜、素菜。散席后,一场盛宴也成了“剩宴”。
在我国,饮宴文化历史悠久,世故人情尽在其中。不只婚宴,还有生日宴、升学宴、满月酒……虽然宴席丰盛与否和生活幸福并无关联,但“一生仅一次”的理由、“面子文化”的驱使,使得不少人在订席时会选择高标准,吃什么成了身份象征,点多少有了攀比的意味。
事事顾面子,难免丢里子。一场“剩宴”,并不能真正体现热情、彰显实力,却可以照鉴对现实的忽视,折射修养的不足。
“剩宴”,是对历史的遗忘、对现实的忽略。中国人民依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走过了缺衣少食的岁月,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物资丰足。尽管如此,“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依旧任重道远。做到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才是正确消费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剩宴”,是忘记了初衷、减掉了内涵。摆宴设席的初衷,在于传递情感表达尊重。亲友间拒绝攀比,回归简朴,吃点适量可口的家常菜,唠点许久不谈的知心嗑,做些充满文化意趣的小游戏,也许比“华而不实”的“硬菜”要好得多。
一场真正的盛宴,不光传递着人情温暖,更彰显着参与群体的良好风貌。所以,宴请宾朋时,光了盘子,或许才是真正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