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升级,可降解替代品如何承重?

防止地膜变“地魔” 须做好回收和替代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04日

详情请扫描 二维码

9月1日,记者在试验田中采访发现,已经看不到全生物降解地膜的身影,实现了完全降解。

本报记者 赵 静 关艳玲 文并摄

提要

随着我国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和大面积推广,农作物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但地膜残留污染也随之日益加重。

“过去是耕地之中看地膜,现在是扒开残膜找耕地。”有人说,地膜回收不净,简直等同于“地魔”。今年1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被人们称为升级版“限塑令”,其中明确要求“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7月,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也提出,“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将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等纳入农资打假行动”。

地膜污染不仅威胁着辽宁的黑土地,而且对我省生态环境安全造成影响。如何防止地膜变“地魔”?请看本报调查——

难回收的超薄地膜仍被大量使用

地膜多用于经济作物种植,如西瓜、香瓜、花生等。通过地膜覆盖,可以抵御旱灾、低温冷害,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农民应用地膜覆盖、一次施肥、免中耕等技术,带来了更多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地膜应用面积的不断扩大。可以说,地膜覆盖短期内仍然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为了降低成本,目前我们应用的地膜多以0.006毫米甚至0.004毫米的超薄地膜为主,农田残膜回收非常困难,部分农田连续覆膜长达十余年,农田地膜残留量高达每亩6公斤以上。”长期关注地膜污染问题的省政协常委、台盟省委主委胡军向记者介绍,目前我省地表30厘米土层里都不同程度存在不可降解的白色地膜残留。

“这些残留的地膜会阻隔土地中水分、养分的运移,阻碍种子和作物根系的生长,对作物苗期生长影响非常大。”胡军介绍,残留地膜的危害,不仅体现在作物的生长上,许多作物秸秆还是重要的饲料,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因为花生秸秆饲料中地膜残留量大增,使得不少畜牧业养殖户对于花生秸秆敬而远之,不敢轻易使用。

此外,大量超薄地膜残片可能被吹散到河流湖泊,流入大海,对生态安全造成危害。残膜碎片产生微塑料、邻苯二甲酸盐等最终会进入生态系统,进入食物链,从而危害整个人类的食品安全。

为了治理农田白色污染,其实早在2017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国家标准委等三部委就联合发布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地膜厚度不得小于0.01毫米,旨在杜绝超薄地膜的泛滥,推动地膜回收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但是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一规定在现实市场执行中效果并不理想,农民普遍使用买种子、化肥等其他农资搭赠的超薄地膜,或者购买那些价格低廉的超薄地膜。

使用标准地膜,提高回收率是关键

业内人士表示,与聚乙烯地膜相比,生物降解膜仍然存在增温保墒功能相对较弱和成本高等问题,再加上降解膜往往对环境中的气温、湿度等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规范使用和回收符合国家标准的聚乙烯地膜,仍是当下控制地膜污染的主要解决方案。

目前,我省已加大对标准农膜的宣传推广。今年4月,在春耕备耕、清理残膜、采购新膜的关键时期,省农业农村厅以“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形式,倡导科学使用和回收地膜,减少农田土壤和农村环境污染。信中提醒广大农民,未按照规定及时回收农用薄膜是违法行为,要去正规厂家的销售网点购买厚度在0.01毫米以上的地膜,同时,严禁将废旧地膜随意丢弃或者焚烧。

在地膜回收上,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农田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按照农艺要求和作业时间,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苗期地膜机械化回收,二是收获后残膜机械化回收,三是播种前残膜机械化回收。其中,后两种方式在我省应用较为普遍。

“农机、农艺与农膜的有机融合,是保证农田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应用效果的必要条件。”业内人士表示,使用具有一定厚度与强度农膜的同时,还要按照适宜机械回收的农艺铺设,才能取得最佳的机械化回收效果。其中,残膜回收机是技术的载体与核心。据了解,我省从今年起,将残膜回收机纳入农机购机补贴范围,农民购买补贴范围内的残膜回收机,将享受一定金额的购机补贴。

为提升地膜回收率,我省各地在积极尝试,探索适合当地的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模式。

在锦州市义县九道岭镇石佛寺村,借助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村集体的力量,发挥农业机械化优势,采用了“SMR”地膜三统一技术模式,即统一供膜、统一覆膜、统一收膜。对易回收易分离的地膜,按每吨1000元的价格卖给回收站,促进废旧地膜循环再利用;对无法再利用的地膜,纳入农村垃圾收集系统集中进行处理。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在锦州市义县、黑山县、北镇市、凌海市等地进行示范推广。仅义县一地,今年就示范推广了2.5万亩。

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省鞍山、营口、阜新等市的废弃农膜回收率已达到80%左右。

推广降解地膜,成本控制和配套政策要跟上

记者采访了多名使用地膜的农户,发现农户对普通PE地膜的污染、对土地造成的板结等问题有着共识,“土地是农民的根”,他们对降解地膜的使用在心理上并不抗拒。

香瓜种植户于海燕告诉记者,香瓜种植每年需要更换地块,所以自家是租来土地种植香瓜,如果地膜不清理干净,影响第二年种植其他作物,自然不会有人愿意将地租给自己。尽管认真清理,仍有部分地膜残留在土地里。于海燕担心“降解地膜是不是很贵?”

在葫芦岛市,一名花生种植大户告诉记者,自家流转了大量土地,地膜使用量以吨计算,自己也在实践中尝试使用了降解地膜,但因为降解效率不高而放弃。“如果真能实现完全降解,我愿意付费,但我试用了一年效果不理想,还需要再清理一次,费二遍事……”

价格和降解效率成为影响农户使用降解地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多个地膜生产厂家负责人向记者证实:由于生物质降解材料具有特殊属性,不同地域的气温、土壤墒情和农作物种植方式不相同,降解地膜的实际降解效果确实存在差异。

如何破解价格和降解效率在降解地膜使用上的困局?我省相关企业也在进行不断探索。

“降解是塑料行业的发展趋势。”营口永胜降解塑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宝生告诉记者,虽然目前生产降解地膜成本是普通地膜的2.5倍到3倍,但随着更多企业布局降解塑料的生产,降解地膜的生产成本也会相应降低。

在这个行业“风口”来临之前,如何破局?王宝生告诉记者,为了让农户从市场角度认可降解塑料,他多年前就开始进行降解地膜的生产和试验。

记者在盘锦市大洼区尤巧元家庭农场看到,稻田边立着“全生物降解地膜水稻直播试验田”的牌子。试验单位是辽宁裕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地膜的供应单位正是营口永胜降解塑料有限公司。后者为了推广降解地膜的使用而成立了前者,这看似无奈的选择,也显示出降解地膜在市场中的弱势。

“之所以选择水稻做试验,源于水稻种植需要育苗等流程,我想通过简化流程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而覆膜直播会提高生产收益,从而让农户愿意使用降解地膜。”王宝生介绍。

“今年4月29日采用的覆膜直播,如今已完全降解,田里很难找到降解地膜的碎片了。”家庭农场负责人尤巧元告诉记者,2016年,裕禾公司开始在这里进行试验,今年试验面积扩大到100亩,从试验结果看,覆膜直播水稻大约会增产5%到10%。

大洼区教育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负责人李亚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关注试验进展,现在看,使用降解地膜确实实现了减少种植程序、省水、省肥、省农药、省人工、增产等效果。

水稻的生长环境有足够的水分,对于其他的作物,降解效率是否会受到影响呢?

“在技术上,降解效率是可控的,这并不是生产难题。”王宝生说。

“为保证降解效果,根据土地的不同情况,先进行降解地膜覆盖试验是十分必要的。”大连一家降解地膜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行业内多家企业负责人表示,推广降解地膜,除了提升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有一定的扶持,并加强对超薄地膜的监管。

胡军在今年年初提交的《关于加强我省农业地膜污染治理的提案》中建议,在生产源头上提高地膜生产企业的门槛,严厉查处超薄地膜生产小作坊。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在地膜生产源头做好标准的执行。另外,可以适度提高农业地膜市场价格,把相关补贴放入农产品收购价格中,用市场手段推动农民学习地膜减量使用、重复使用的新园艺技术,实现地膜总量的控制。

“相关配套政策也要落实到位。”王宝生表示,希望政府加大对地膜新标准、补贴机制等配套政策的宣传,加大超薄地膜违规生产和市场流通的执法检查,让农民理解并主动推动新标准的执行。

采访中,省农业农村厅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今后将开展农膜回收政策创设试点,推广安全可控降解地膜替代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