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木偶戏传承人高鸣鹤(左)在线为大家讲授偶人的制作方法。彭犁天 摄
本报记者 杨 竞
核心提示
9月3日,一堂剪纸非遗公开课在线上举行,这是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的非遗公开课、传统文化大讲堂等系列线上直播活动的第47场。线上非遗公开课,让传统非遗技艺走近大众。活动深受百姓欢迎。
举办常态化、公益性非遗活动,让传统非遗技艺走近大众
剪纸非遗公开课上,传承人李余为观众讲解岫岩满族剪纸,他不仅向大家介绍了岫岩满族剪纸的特点,而且还为大家作了示范。他说,岫岩满族剪纸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其特点是造型夸张奇特,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又保持着满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岫岩满族剪纸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满汉融合的特征,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较高的民间美术研究价值。
剪纸讲座是最受欢迎和喜爱的课程之一,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4月开展“非遗‘云’直播”活动以来,本溪满族剪纸、岫岩满族剪纸等剪纸非遗公开课在线上推出后,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为满足观众对剪纸技艺的学习需求,从9月1日起,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9堂剪纸非遗公开课,让观众系统、深入地学习我省各地的剪纸技艺。其中有造型古朴浑厚、粗犷夸张的岫岩满族剪纸,有表现满族生活习俗、似古代岩画的西丰满族剪纸,还有辽西地域特色浓厚的阜新剪纸,有手法朴拙、线条流畅的瓦房店东岗剪纸,有形象生动、视觉冲击力极强的辽阳剪纸等,这些剪纸项目的传承人将于每周二、周四下午3点在“辽宁文化遗产”直播间开讲。
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宋晓冬说,为了扩大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举办常态化、公益性非遗活动是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项重点工作,截至目前,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策划开展了 “非遗‘云’市集”“我们的节日·端午”“我们的节日·七夕”以及传统文化大讲堂、非遗公开课等一系列线上直播活动47场,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松花石砚制作技艺、本溪满族剪纸等数十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云”上开讲,在线浏览量达265万人次。
8月25日,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我们的节日·七夕”特别策划,以线上的方式与我省民众共度传统节日。我省非遗保护专家、民俗专家、辽宁民间艺术家协会原副主席王光,及锦州面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彬、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沈强,走进“辽宁文化遗产”直播间,讲解东北地区七夕习俗及民间故事、现场展示传统非遗技艺,为观众带来不同的非遗体验。诸多热心网友纷纷留言、给予好评,直播收看达到9.1万人次。王光在直播中讲解了东北地区七夕习俗及民间故事;张彬讲解了七夕面塑作品创意;沈强则向观众展示剪纸技艺。
用非遗课程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宋晓冬说,非遗传承应从娃娃抓起,学习非遗课程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这个暑假专门为孩子在线上举办了“非遗‘云’直播——传统文化寓教于乐”活动。8月以来,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每周二、四下午3点,开展传统文化大讲堂和非遗公开课在线直播8场次。为喜爱传统文化的学生群体策划了4堂充满知识性、趣味性的非遗公开课直播活动,邀请辽西木偶戏、沈阳“面人汤”、建平剪纸以及盖州皮影戏4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走进“辽宁文化遗产”直播间,传授非遗技艺、讲述非遗知识等,让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学习传承非遗技艺,喜爱上优秀传统文化。直播中,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沈阳“面人汤”传承人谭威教孩子们捏制孙悟空。建平剪纸市级传承人杨智宏教观众剪制“抓髻娃娃”。
在传统文化大讲堂中,邀请韩派评剧、辽西木偶戏、营口陈氏面塑工艺的传承人,讲授项目的历史渊源,分享他们的从艺经历和心路历程,让孩子们走进传承人的世界。比如韩派评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丹给孩子讲述了评剧发展历史,辽西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娜直播操作小金鱼木偶,营口陈氏面塑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群厚讲授节俗面塑作品——面灯。
专场展演,开启“云”上直播新精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开展 “非遗‘云’市集”展示展演活动深受观众喜爱。8月8日、9日,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非遗‘云’市集”线上展示展演活动在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馨院举办。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紧紧围绕构思巧妙的非遗作品及产品,开展传承人“秀绝活儿”、非遗“‘云’推介”“非遗表演秀”三大板块的线上展示推介。1分钟捏面人、3分钟剪纸蝴蝶、5分钟手指画画人像、13分钟琥珀雕刻260字心经……诸多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好评不断。此次活动以“线上+市集”的方式全新呈现,30个非遗项目,70多位传承人,两场近4个小时的“非遗‘云’市集”直播活动,通过网易、快手、微博三大平台同时直播,点击量达100万人次,网友纷纷留言,对本次活动给予好评。“非遗‘云’市集”是结合本地实际,盘活利用省属场馆、场地等存量资产,着力发展“夜经济”,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精神生活消费需求的一次实践,通过线上“非遗‘云’市集”活动,助力文化消费,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为传统手工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展演现场,锦州面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彬展示1分钟捏面人技艺,琥珀雕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升展示13分钟琥珀雕刻260字心经技艺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凌源市龙凤皮影艺术团上演的皮影戏《天汗山》,充分展现出凌源皮影戏艺人“闪电式、魔术般”的表演艺术和独具特色的古韵唱腔。在两个小时的直播中,凌源皮影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许子林和艺术团的成员以精湛的技艺征服了线上观众,“贴”“拿”“打”“拉”“唱”配合默契,足见真功。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这场直播不仅让大众领略到凌源皮影戏的艺术精髓,而且也普及了传统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