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逻辑(下)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03日

辛 鸣

核心提示

几十年的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在发展中国家的起点上,通过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走出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小康社会的建设开拓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走出了一条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新路。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近,越到最后决胜阶段,我们越要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逻辑和要求,坚持辩证观点,坚持一以贯之,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本文为特稿之下篇。

理论逻辑:开拓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与人类社会现代化新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历史长河中永葆生机、勇立潮头,一定要大踏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向现代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随着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中国现代化将站上历史新起点。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得到大幅跃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有了巨大提升……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标准不断提高。20世纪末提出的第二个“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党的十九大,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时间没有变,现代化的标准却在提高:首先是把实现基本现代化作为第一步走的目标提前到了2035年,到2050年第二步走的目标则从“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而且现代化的内容也更加全面,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又加上了“美丽”这一要求。

小康社会的建设开拓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走出了一条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新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多线式的。昔日西方强国通过殖民与掠夺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不可能复制也不会重现。现在有些国家照抄照搬西方模式,结果搞得国家大乱、元气大伤,就算少数国家侥幸得以维持稳定,也因沦为西方强国的附庸而难有作为。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后来居上的中国现代化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历史进程。几十年的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在发展中国家的起点上,通过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走出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社会整体走向现代化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找到并走出一条来自自己、属于自己、为了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找到并走出一条实现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

实践逻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全面”难点也在“全面”

尽管在本世纪初我国已经总体实现小康,但这一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经过近20年的发展,低水平的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甚至在较高发展水平的映衬下显得反差更大。如果到今年年底我们在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没有解决,短板依然存在,就不能算真正实现了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全面”,难点也在“全面”,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不能只是经济上的小康,而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如果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如果人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后却发现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如果国家治理水平、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短板不能及时有效补上,经济上达到的小康也会昙花一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如果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那么即使发展速度再快、统计数字再漂亮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全面小康就不是货真价实的小康。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不能只是东部小康、城市小康,而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小康的进程是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等之间差距不断缩小的正向反哺的发展过程,而不能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惯性拉大的反向汲取的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因此,我们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不能只是一部分人小康起来,而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先富带后富要体现在后来者实实在在的生活境况改善上,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更不能让贫困人口通过统计数字“被小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为什么特别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道理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总体上已基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还有一些短板,最大的短板是脱贫攻坚。”截至2019年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总量已经很小了,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个硬骨头啃不下来,我们的小康就不能算全面。我们一定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坚强的意志、更有力的举措,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投身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让所有的贫困群体都能摆脱贫困,走向小康、走向富裕。

当然,全面小康不是也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求全国各地都绝对地“齐步走”,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不现实,要求14亿人都达到同样的收入水平、过上同样的生活更不现实。更何况城乡区域之间生活成本特别是居住成本很不一样,光看收入水平也不见得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因为同样的收入,在中小城市已经可以过上很富足的生活,但在一线大城市可能刚刚够支付房租。全面小康一定要有辩证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平衡是普遍的,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辩证法。

坚定中国实践,把握中国逻辑。全面小康从历史中走来,在实践中建成。现在已经进入2020年下半段,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有自信也有底气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迎来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令人激动的重大时刻。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