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瑜
提示
在多数人的一生中,会有与医生建立交流和交往的某些时刻。作为一种在特殊情境下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微妙又复杂,它不仅挑动着现代人的神经,甚至在古代就被作为重点内容详录在医案和医录之中。涂丰恩的《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以史料为基础,佐以历史学的想象,用叙事的方式从明清吴楚、孙一奎、程茂生等医生医案和医录入手,对明清时期的医患关系进行审视与梳理,通过对具体医案的解读和诠释,重构了那个时代医生和病人互动的历史图景。
备受关注的医患关系
武汉疫情期间,一张医患同看落日余晖的照片刷爆网络,这对医患间爱的传递让人倍感温暖。5个多月过去了,照片中恢复良好的王欣虽已87岁高龄,仍在我国第三个医师节到来的时刻,如约为救治他的刘凯以及医护人员们演奏了一曲《拉德斯基进行曲》,以此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说,“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西格里斯的话言明了医学行动中主体双方和关系网络的复杂多样。出于对医患关系的关注和省思,部分学者开始将眼光投向历史,学者涂丰恩的《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以下简称《救命》)以叙事的方式从明清吴楚、孙一奎、程茂生等医生医案和医录入手,对明清时期形形色色的医生、病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
明清是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医学的发展也因之呈现出别样的历史特色。作为一本研究明清中国医生和病人的书,《救命》是作者涂丰恩在徽州各个乡间田野调查的研究所记,在他采用史料和想象结合的穿梭指引下,人们可以轻松捕捉到那个时空中医生和患者的历史特点,为我们窥见明清乃至古代医患关系提供了一个科普范本,让我们更明晰地了解到明清时期治病救人那些事儿。
喧闹的明清医疗
明清时期,多元的医生团体为病人救命提供了多种选择,病人的“广博”知识让治病成为一场场“会诊”现场,医疗市场的“喧闹”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
先来说说明清时期的医生。作者在书中列举了明清时期儒医、世医、全科和专科医家、走方医、巫医及女医等各类医者的“养成记”。其中,在备考科举状态下兼顾从医的吴楚和“误打误撞”成为医者的孙一奎最具代表性。比如,吴楚最开始以参加科举考试为主,行医仅是为了赚取考试盘缠的副业,之后虽然“悬壶于门”,但始终企图保存儒者的身份认同,这反映了当时的医学文化;而孙一奎习医之路的开启更为有意思,竟然是在学习经商的路上被医学“高人”收徒……作者借各类医生的介绍呈现了当时各种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生的社会地位以及生存状态。在一个个吉光片羽中,人们不仅看到明清时期医生群体构成的复杂多样,也体会到当时医疗市场的热闹面貌和医疗文化的别具一格。
再来谈谈明清的病患。明清时期的病人与医生之间的互动异常活跃,这也是作者向我们呈现明清医疗状态的另一方面。由于明清时期众多医案、医录和医学书籍出现在市面上,促使当时病人的医学知识普及程度较高,有知识的病人在延请大夫之前会自行治疗,比如会主动要求医生是否在药内加入人参等药物。医患间可以选择当面就医,还可以选择通信治疗,甚至病人之间会建立起人际网络互相推荐医生,病人的家属乃至友邻也活跃于医疗过程。更有甚者,明清时期的患者会同时聘请多个医生进行“会诊”或者临时换医,医者们在病人面前争得脸红脖子粗的辩论场景常有。这一时期,走方医、巫医和女医等非主流的医生活动更为活跃、市场更为广阔,令主流医家感受到挑战和竞争压力。
作者在书中通过多个医生和病人之间行医、就医案例全景式地还原了当时的就医场景和过程,让我们深入了解在异时空的医疗环境中,医生病人之间各式各样的就医交往,试图让我们透过历史更为清晰地注意医疗发展辽阔的时代脉络。
双向互动的救命
在书中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病人有着较大的主动权,他们不是无知被动地等待被解救的对象,反而活跃在各种医疗过程里,甚至有能力对医生的治疗做出挑战和诘问。虽然对于医者来说,病人的过度参与会对诊治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医生也会产生宁愿患者是“医盲”的想法。但不可否认的是,病人了解参与治病救命的过程远比一无所知要好,良好的沟通互动和互信是避免诸多医患冲突的有效手段,因为医疗过程并不是单向、单调、抽象的科学概念,而是双向、丰富和热闹的生活实践,是医生与病人共同谱写的故事,明清时期医患间的沟通虽有弊端,但在某种程度上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对于明清时期医患之间的矛盾和监管机制体制问题,作者在书中也有提及。明清时期,缺乏管制的医疗市场导致病人喜爱寻求巫医、走方医这一类“非正统”的治疗者,还导致患者多方求医以及医疗现场喧哗杂乱等问题;面对医疗纠纷,医患双方都无法从官方找到责任的指向和法律的协助,医者的责任成了一个暧昧的问题,这一切都凸显了那个时代缺乏明确论述与外在制度的规范。作者在书中对这些医疗问题一一做了呈现,但并未深入探究,也许他只想通过简单触及,让我们在回看历史中找到未来思考的维度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