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爽
野孩子乐队的一首《黄河谣》,听哭了很多人。生长在黄河边上的人表达思乡之情,实在是太占便宜了,“黄河”二字天然连着乡愁,只要是炎黄子孙,就会动容。
如果说起东北呢?跟乡愁有关的符号,哪一个最有标志性?脑子里跳出的第一个词就是松花江,还有那首《松花江上》。而它,直接连着“九一八”事变。
今天是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再有15天,就是“九一八”,89年前的9月18日是抗战的起点。于此之际,读几本关于抗战的书,很适合。
《伪满洲国》
长篇小说《伪满洲国》是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从事文学创作以来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长达70万字。小说以生活中平凡百姓的视角,聚焦从1932年至1945年这14年间东北民众的日常生活,弹棉花匠、当铺和餐厅老板、店小二、剃头师傅、教师、乞丐,人物形形色色,他们在乱世中求存,也在苟活中逐渐生发出民族意识的觉醒。不同于以往关于抗战题材作品的刀光剑影,作者几乎没有讲战争,但战争与侵略的阴云始终笼罩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总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所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作为东北作家,迟子建在创作中显然带有一种为家乡写史的使命感,能看出来她对那段历史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14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在作品中有所提及,但又自然地糅进了百姓日常生活的场景当中,充分体现了作家把握长篇叙事结构和节奏的功力。
《唇典》
被评论家称为“波澜壮阔的百年东北史诗”的长篇小说《唇典》,让沈阳作家刘庆获得了第七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首奖,也让他成为继贾平凹、莫言、王安忆、阎连科之后第五位获此奖的中国内地作家。“唇典”,在东北方言中是旧时代绿林中人的“行话”,也叫“切口”,刘庆取“口口相传之意,是无字的经典,嘴唇上传承的故事”。小说以一个长着一双猫眼的“命定”萨满的视角,在辛亥革命至改革开放初期的漫长时间跨度里展开叙述,描绘出东北东部山区一个叫作白瓦镇的满汉杂处之地众多人物的命运沉浮,非常形象地反映出近百年来东北大地遭受的深重灾难。这其中,关于侵略与反侵略的内容占了近半篇幅,但作者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描写战争和苦难,而是要展示出“原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开辟出地域叙事新维度”。
《万劫归来》
当日军于1942年7月进驻马来西亚北婆罗洲时,英国保护领地政府给此地的英国公民发出一条冷峻的指令:“面对敌人,消极抵抗,不合作。我们已无力保护你们。珍重!”
美国作家艾格尼斯·牛顿·凯斯和她的丈夫哈里,以及2岁的儿子乔治,是收到这条阴冷消息的众人中的几位。此后,经过3年半的拘押生活,到婆罗洲全面解放时,他们仨全都设法从集中营里活着走了出来。当凯斯一家1945年9月走出集中营时,他们几乎被饥饿和疾病耗尽,凯斯太太一度体重不足80磅。但她带出来大量的日记。这些日记写在各种能找到的纸片上,被分散藏于各种地方:床褥、地下、她亲手给乔治缝制的玩具里。正是因为这些零星庞杂的日记,才有了这本《万劫归来》。本书记录痛苦,却不渲染痛苦,观察人性,却不抨击个体,笔触克制而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