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全县最穷,如今经济强村——

老黑山,“榛”幸福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02日

本报记者 李 越 见习记者 赵婷婷

从沈阳出发,一路向东,历时4个多小时,驱车300多公里,记者来到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五里甸子镇老黑山村。

不通高铁,没有高速。这个位于辽吉两省交界处的山窝窝,仅有一条“断头路”入村。

位置偏僻,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耕地匮乏,是长久以来老黑山村发展的痛点。

曾经,这里全县最穷,村民春天借钱购买种子化肥,秋收后才能还账。家徒四壁,屡见不鲜。现在,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曾经,村里2/3的壮劳力外出打工,走不出去的基本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村里许多考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村创业。当初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已突破1.5万元。

还是那山那水那人,如何实现嬗变?

出路,源自于漫山遍野的榛子树。

8月末,正值榛子成熟的时节。村民柳茂全和老伴儿正在自家凉棚里给榛子脱青苞。“这是今天上午刚摘下来的,去了皮晾一晾,明儿有人来收。”老两口边忙活边介绍,“手头宽裕了,我家正在盖新房,这不,还留出三间给工人当宿舍。”

不止柳家。这个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忙着榛子采收、晾晒。

“我家20多亩地,都种上榛子了,连果带苗一起卖,最多的时候一年收入20万元呢!搁以前,一辈子也赚不了那么多。”村民姜庆武笑着说。作为曾经的贫困户,他不仅摘了“穷帽”,还成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重点示范户。

“要说咱村的变化,真是多亏了引进大果榛子。”老黑山村党支部书记王福全感慨道。

2003年之前,老黑山村以玉米种植为主,挣扎在“忙活一年混肚饱”的阶段,亟须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省农科院经济林研究所利用平榛和欧洲榛进行杂交,选育出辽榛21号这个新品种,正进入产业推广阶段。

老黑山村虽无榛子产业基础,但其具有环江小气候,雨水多、湿度大。这种环境,不利于大田作物生长,却是榛子的成长“乐园”。

“虽然我们不懂种榛子,但是穷到头了,不变也得变。”王福全话语朴实,“我们将转型种榛子当成必须要做好的事儿,下大力气认真干。”(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