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不再是 博物馆的“旁观者”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02日

赵乃林

本周开始,观众荆先生成为东北金融博物馆“轮值馆长”,他将在这一周体验作为博物馆“馆主”的乐趣,并以个性化的视角向观众介绍东北的金融、历史、文化等展览内容。

历史的钩沉、文化的纵横、科学技术的艰深,如果不是有专业研究或是提前做足功课,很多走进博物馆的观众单凭展品上的说明很难感受到文物的乐趣。即便有电子导游配置,仍不能充分满足观众的兴趣。以致有的展览给观众留下看不懂的印象,甚至成为下次对博物馆说“不”的理由。而现在,换个思路办展览,观众走上了展览的台前幕后。

今年暑期,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为青少年量身定制了一项特殊展览,讲解员及小志愿者引领小观众们结合展览内容观看互动情景剧《黑土英魂》,这个展览从策展之初就转换思路,特意请小朋友参与其中,扮演剧中的角色。在名为“九一八之夜”的一幕中,小演员们身着角色服装,带领观众“穿越”到1931年9月18日夜。通过这种极具现场感的互动表演,小观众们被东北军民顽强御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所鼓舞和震撼。这出情景剧深受小观众们喜爱,许多人一看再看。

如何让博物馆离观众更近些?这个展览给了我们启发。博物馆恢复开放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丰富业余生活,提高文化素养,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不过,观众仅仅走进博物馆还不够,从“走马观花”到“下马观花”也不够,还需要让观众观有所学、观有所得、观有所用,只有让展览走进观众的内心深处,展览内容才能得到观众的心灵感应,传播内容才能得到活态的传承,这才是积极有效的。

近期,沈阳举办的多场不同内容的展览都做出新的尝试,让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宫中邂逅——当青花遇见剪纸”展览,在展示青花瓷文物和非遗传承人剪纸作品的同时,还将4位剪纸项目非遗传承人邀至现场,一边展示妙“剪”生花的精湛技艺,一边辅导观众学习剪纸。

一般情况下,博物馆的策展人都由专业人士担当,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展览在策划之初便充分吸纳观众建议,甚至有一些展览专门请观众参与策展。专业的内容用观众的视角来呈现,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述,以更开放的心态将观众所思所想纳入展览中,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展览更亲民。

从博物馆提供什么、观众就接受什么,到如今观众需要什么、博物馆就提供什么,办展在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悄然转变。正如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所说的“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博物馆和观众在办展上都有了身份的变化,这给展览形式带来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使展览内容更好地发挥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