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鸣
核心提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代中国恢宏壮丽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遵循与自觉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经过近百年的矢志追求,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和接续奋斗,我们即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这将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令人激动的重大时刻。“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近,越到最后决战决胜阶段,我们越要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逻辑,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保持政治上的坚定、理论上的清醒、实践上的自觉。本版刊发特稿,本文为上篇。
理论逻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历史长河中永葆生机、勇立潮头,一定要大踏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向现代化。70多年前,中国社会在政治上“站起来”之后迅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集全社会之力建设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建设“四个现代化”,就是旨在通过现代化让中国社会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也真正“站起来”。
我们原来设想,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但是,经过同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相比较,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社会到20世纪末只能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这个程度的现代化虽然不是我们原来意义上理解的现代化,也与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程度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已经具有现代化的基本轮廓。因此,邓小平同志称之为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
“小康”是中国古代经典《礼记·礼运》中描绘的一个与理想社会最高阶段“大同”相对应的初级阶段。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擘画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蓝图,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目标。邓小平同志曾总结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为什么中国式的现代化要经过“小康社会”这样一个阶段,要呈现为“小康社会”这样一种形态?因为中国社会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就是说生产力水平是判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标准。如果生产力水平不高,没有提升到现代化的生产力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难言跨越。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算是生产力发展超越了初级水平。因此,邓小平同志明确讲,“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段话后来被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这实际上讲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社会状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另一个是时间期限,“上百年时间”。
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现在尚未“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世纪50年代算起,到本世纪中叶才是“上百年时间”。这就意味着,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部历史实践活动都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内而不是其外。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战略清醒、足够的战略定力,一定不能被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冲昏头脑,不能头脑发热、不能冒进,不能好大喜功,不能把胃口吊得过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要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
历史逻辑: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把建设小康社会与“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讲:“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邓小平同志当年所构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安定、精神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新的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的国家”。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我们用两个基本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小康程度:一个是以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为参照系数的标准,即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在50%以下;再一个是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参照的标准,即超过800美元。1978年我国恩格尔系数高达63.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81元(按当年汇率约156美元)。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于1997年提前三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大幅回落到46.6%。又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是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这两项小康社会的基本指标都较高水平实现、较大幅度超过,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上郑重作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正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提了出来,要求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六大之所以作出我国总体实现小康的判断,是基于我国人均GDP超过800美元这一指标而言的。伴随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的增加,人民群众的整体财富也相应得到很大提升,收入水平也不断增加。因此,我们使用“人均”这一概念进行小康社会的描述是有充分事实基础的。但是必须注意到,平均数固然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也可能会掩盖很多问题。在我国目前社会仍存在贫富差距的背景下,片面地使用平均数会产生一些误导。比如,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3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但是,2020年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清楚地指出,中国社会尚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这就意味着处于平均数以下的人数至少占了一多半。因此,当我们讲总体实现小康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是大部分的“总体”还是小部分的“总体”。
我国2002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6.2%,城镇为37.7%,均已低于50%;2012年农村为39.3%,城镇为36.2%;到2019年农村为30.0%,城镇为27.6%,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8.2%。如果我们单从数字来看,这确实是好现象:不仅大大超过小康水平,而且已经超过富裕的上限,达到了富足的范围。但是结合我国目前群众实际生活水平来看,我们必须深入追问:恩格尔系数是自然下降还是不得不下降?所谓自然下降,就是指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即使饮食水平不断提高,但用于食物的支出在全部支出中的比例越来越少;不得不下降则是指由于家庭还有其他支出是相当刚性的,以至于饮食水平只能停留于较低水平,节约出来的钱用于其他支出。现在很多群众面对攀升的住房价格、教育费用、医疗费用、未来不能确定的养老费用等,只能克制自己的饮食水平。这种情形导致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实在是让我们乐观和轻松不起来,这样算出来的“小康”不是真实的小康,而是数字误区。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中国小康社会的内涵标准随着小康社会的建设进展不断提高。经过十六大以后十年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在把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由“总量”改为“人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要求,同时还增加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等前提性条件。这是因为,人均GDP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人均可支配收入更能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实际状况,而且走向小康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在十八大上又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改,改出了精神状态,改出了目标意识,改出了责任担当。如果说“建设”更多是一种正向视野,是把小康社会当作一项宏大事业来做的话,“建成”则是从倒计时的角度,着重从完成目标的角度来要求的,更多强调的是紧迫感。为了确保这一奋斗目标的如期完成,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大战略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战略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奋斗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从摆脱贫困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征程中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定步伐,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上谱写出一页又一页的崭新篇章。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