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花开幸福来

——阜新县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01日

阜新县风电装机规模、发电量居东北三省前列。

阜新镇白玉都村暖棚葡萄喜获丰收。

阜新伊利乳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本文图片由阜新县委宣传部提供

本报记者 侯悦林

每天傍晚,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委门前的蒙古贞广场上,歌飞扬,舞翩跹。

与广场的璀璨灯光相对应,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加班的灯光。近年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倡导“事不过夜”的工作作风,频频弯道超车,在全省41个县的排名由“3”字头升至“1”字头。

今年以来,阜新县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稳”的态势在持续,“进”的动能在成长,产业发展托举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从煤铁独大到四柱共擎

曾几何时,在阜新县产业版图上,煤和铁是两大顶梁柱,占据四成以上份额。随着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和淘汰落后产能,延续数十年的产业结构,到了非优化不可的地步。

没了煤铁支撑,工业顿失半边天:2014年,在全省41个县的综合排名中名列第37位。

煤铁退出后,替代产业在哪里?痛定思痛,阜新县开启第二次创业的征程。

彼时,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是确定主攻方向,优化营商环境。县委大力倡导“事不过夜、马上就办”的作风,主要领导任“前线总指挥”,项目哪里有阻碍、营商环境哪里不顺畅,随时随地现场办公,压茬推进、挂图作战。

阜新县委主要领导表示,在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发展前景科学研判后,把新能源、智能铸造、农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列为重点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

重点项目领导包保、项目前期“代管代办”、全面推行“项目管家”制度……全县上下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营商环境。积数年之功,厚积薄发,建成一批支撑性项目,培育一批可持续性产业,办成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阜新县渐成投资洼地,迎来晋级的新时期。

今年以来,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占总量的77.7%。伊利乳品、排山楼金矿等一批龙头企业逆势增长,有8家企业产值增幅30%以上。煤铁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所占的比例降至3%以下。四大主导产业迅速崛起,撑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2018年,阜新县在全省41个县的综合排名进入前20名,首次挺进“1”字头。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突破辽西北考核指标综合奖。

新开工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36个,完成全年任务的97.3%。竣工2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完成全年任务的90.9%……今年上半年,阜新县项目建设高歌猛进,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全省县域第11位,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13%,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增幅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富农

“北畜牧、南果蔬、西杂粮、东粮食”,这12个字是根据不同地域、气候与土壤条件,因地制宜制订的农业生产总体布局。

字数虽少,得来却不易。过去,各乡镇资源禀赋不同,种植、养殖结构却高度雷同,结果山区种粮食十年九不收,平原栽果树费力不讨好,现代农业发展多年来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2013年以来,阜新县按照总体布局摆布项目,各尽其能、各展风采。

当一辆接一辆的挖掘机开进旧庙镇后查台村,这个小山村沸腾了!村民如同过节一般,在投资3亿余元的金猪伟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动工仪式周围观看。随着大项目在乡村纷纷落户,迅速打破了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桎梏,点燃了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

辽宁金地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的厂房在建设镇哈不台村拔地而起,小小番茄成为农民出口创汇的“金果”;辽宁禾兴牧业有限公司进驻阜新镇衙门营子村,建设万头肉牛、生物制肥循环经济扶贫项目,一改当地养殖业“小散”历史,迎来规模化、标准化的新时代;阜新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百万头生猪项目在泡子、富荣镇、大固本等地多点开花,集科研、饲料加工、良种繁育、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生态农业于一体,形成全产业链体系;辽宁中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马铃薯淀粉项目选址蜘蛛山镇,这里将变身全国淀粉加工生产重镇……

项目建设快马加鞭,园区建设同样如火如荼。阜新县工业园区规划“一区四园”,包括铸造产业园、农产品深加工园、环保科技园和新能源产业园。仅农产品深加工园就有34家企业,包括伊利乳业、三沟酒业等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分布在乡村的种植、养殖项目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农产品,在园区实现精深加工,实现由产品到商品,商品到品牌的嬗变。

新经济新业态风起云涌

当下,新基建东风乍起,新经济、新业态风起云涌,传统行业快速转型,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行稳致远、再站潮头?今年以来,阜新县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催生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在阜新县工业园区铸造产业园,力达智能铸造二期厂房建设已近尾声。与有形的建设同步,无形的5G信号即将落地。项目负责人刘立军说:“智能铸造项目引入3D打印、大数据、机器人等全新技术,通过‘云端’与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资源库连接,便可共享国内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数据。”

大到几十吨、小到几两的铸件,力达都能生产,在海内外压铸机和注塑机等细分领域赫赫有名。这家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还是名副其实的“吸金王”,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产值和利税逆势增长30%。

金猪伟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吴成伟指着整整一面墙的监控器,向记者讲解智能化猪舍:自动采食设备、自动饮水设备、地热取暖、水帘降温……由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高,和传统养猪场截然不同的是,这里化验仪器多、自动化设备多,5/6的员工是大学毕业生。

阜新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过渡带,是风、光资源宝地。从2005年于寺镇虎掌沟村设立第一台测风塔,已有14家新能源企业在此开启追风逐日之旅。如今,装机规模、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东北三省前列,2017年荣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十佳市县”。今年以来,新能源产业逆势增长,新开工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36个项目中,新能源项目有15个,占比42%。

坚持质与量同升,积极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以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助推新能源产业搭上新基建、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快车,是阜新县新能源产业擘画的发展路径。远景集团是全球领先的能源互联网技术服务提供商,将在阜新县工业园区铸造产业园建设智能风机总装车间、云计算办公中心等,引领全县新能源产业提档升级。

十万大军域外“淘金”

大项目在乡村落地生根,在提高生产效率、扩大规模的同时,也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大量富余劳动力向何处去?如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2017年以来,阜新县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战略工程来抓。工商资本下乡,传统农民转移出去,现代农业日益发达,农民走出家门天地渐宽。与连年大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灾之年农民“腰包”鼓了,县农村信用社吸纳的存款额连年增加,10万劳动大军每年从外地赚回30亿元。

为抓好这一“战略工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到北京、沈阳、南京等地调研,看望本县农民工;为每个村配备劳务协理员,村民不出村就能了解最新的务工信息;开展素质提升工程,让务工农民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2月23日,大巴镇36名农民工乘坐专车远赴福建省松溪县打工。疫情突如其来,为了破解“就业难”和“用工难”,阜新县首开先河实施“点对点”专车服务,提供包车补助,降低农民工出行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

今年,阜新县劳动力转移就业9.9万人,他们下好先手棋,牢牢抓住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这一最大民生工程不放松。

从“十二五”的打地基,“十三五”的加速度,到“十四五”的新跨越,阜新县坚持规划引领,深耕重点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打造全国一流民族自治县的征程上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