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棒成了李洪霞增收的大依托。 本报记者 李 越 摄
本报记者 李 越 李江天 见习记者 刘 璐
8月28日,朝阳市龙城区联合镇西房申村香菇栽培基地内,一排排码放整齐的菌棒上小蘑菇悄然生长。
“这个季节捡蘑菇,入冬后做菌棒,一年四季都有活儿,都有来钱道儿。”56岁的村民李洪霞一边干活一边说,村里不少人都在这里打工。
李洪霞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自己和丈夫劳动能力差,以前守着几亩薄地,日子过得捉襟见肘。2015年,她家“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但也正是这一年,机遇来到她身边。
为了帮扶李洪霞这样的贫困户“造血”,村里安排他们到辽宁联合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香菇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打工。活儿不累,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了当地村民脱贫增收的抓手。
“基地是省农科院所属微生物院帮助建设的,占地80亩,主要推广优质、高产的香菇品种,同时吸纳就近村民打工。”基地负责人、朴农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海平表示。
不仅扶贫,还扶智。微生物院常年派遣一个8人的科研团队驻村,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之前什么都不懂,多亏了技术团队耐心教。”手捧香菇的李洪霞笑着说。
“从最初辽香1号,到现在的辽香6号,我们通过不断选育,培育出了更加丰产、抗逆、优质率高的品种。”微生物院食用菌栽培研究室主任陈顺介绍,随着香菇生产量质齐升,基地的辐射带动能力愈来愈强。目前,基地以联合镇为中心,带动了周边6个乡镇的香菇产业发展。先进的养菌技术、制棒经验传播出去,让这里“菇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