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进一步明确,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加强信息化监督平台建设,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
全省纪检监察大数据监督现场会在沈阳召开后,各地迅速行动,借鉴沈阳模式,积极探索、广泛推进大数据监督技术,通过对资金流转、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记录、追溯,用技术分析、数据对比,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及时预警,撬动各方治理力量,努力促进监督工作提质增效。
过去,基层普遍存在监督难。纪检监察机关开展监督主要依靠群众信访举报,靠“一张纸一支笔”的被动受理,即便主动出击也过于依赖“地毯式排查”“人海战术”,导致发现问题不及时、监督效率低。
唯有与时俱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用好信息化手段,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创新理念,努力破除“等靠要”思想,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要创新方法,用新技术打开新模式,将大数据技术贯穿于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巡视监督、派驻监督等监督形式中,实现“技术+监督”的融会贯通、有效促进。要创新实践,通过大数据监督系统的实时监控,主动前移监督关口,推进监督具体化、常态化、长效化,做到抓早抓小、动辄则咎,推动监督落实落细落到地、见人见事见实效。
诚然,大数据监督突破了传统监督方式的时空局限,拓展了监督领域的空间范围,提升了发现问题的精准度,但大数据监督不能包打天下,取代传统监督方式。要准确把握大数据监督的定位,以积极的态度认同、拥护、支持新理念新方法,又不能因过于依赖大数据监督而产生新的“等靠要”思想。
过去的“大脚板”监督始终保持着与群众的贴近度,要把信息化手段和深入群众的良好作风结合起来,把“大数据”和“大脚板”相叠加、相融合、相促进。要让“大脚板”继续迈得下去、深入下去,始终保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定力,始终保持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的政治自觉。还要善于用改革创新的思维迎接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用大数据技术高效发现问题,用脚步丈量体察民情民意,构建起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监督新格局,进一步提升监督质效,推动监督体系契合党的领导体制、融入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