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连环画发展的见证人——

谢京秋把小人书画出大境界

辽宁日报 2020年08月31日

连环画《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

杨凝式《韭花帖》局部。

连环画《八仙过海》中的何仙姑。

连环画 《枯木逢春》 封面

连环画 《于文翠》 封面

国画 《柳湖鸣笛》

本报记者 凌 鹤

核心提示

谢京秋是我国著名连环画家、国画家。他不仅艺术造诣高超,而且为人诚挚忠厚、品德高尚。他一生创作连环画、年画作品50余件(套),作品4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荣膺一等奖一次。其对连环画艺术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成就影响广泛、持久,代表作《枯木逢春》被评为“辽宁连环画界的一颗炸弹”。

“每出一本连环画都会买”

8月2日,82岁的谢京秋先生于家中静静离世,消息传出,画界人士自发开展缅怀活动,这缘于谢京秋的艺高德厚。

谢京秋,1938年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从小喜爱绘画,16岁时获得江西省第二届美展二等奖。在他的成长中,连环画对其影响很大。他从连环画中接受美的启蒙与品德教育,这也使他终生执着于连环画创作,精益求精、孜孜不倦。

1959年,谢京秋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祝展览绘画。因才华出众,他在这一年进入辽宁美术出版社工作,成为创作者与美术编辑。同年,谢京秋在《连环画报》上发表作品《春姐春妹》引起关注。

工作期间,谢京秋对我国连环画领域的好作者、好作品了如指掌。他曾说:“当时每出一本连环画我都会买,谁的作品表现形式好,谁的作品又进步了,十分清楚。”他说,王绪阳的经典连环画《我要读书》在技法上对他启发很大。

连环画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童年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填补了人们文化需求的空白。连环画创作领域产生很多大画家,比如上海的贺友直、程十发、戴敦邦,鲁美的王绪阳、许勇等。谢京秋认为,不能因连环画的通俗性就轻视其价值,每一种艺术做到极致、做到经典的程度都是至高无上的,连环画在中国的地位,就是一种经典。

“一个火柴盒,画三四十种构图”

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连环画《枯木逢春》是谢京秋的代表作,作品描绘新中国改变了一个童养媳的命运,让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作品内容贴切,造型生动,笔调灵活,故事性强,一经推出就引起轰动。大家惊讶于谢京秋创作技巧和方法的新颖,有业内人士评价说:“这是辽宁连环画界的一颗炸弹。”人们争相竞阅。

谢京秋说:“我们这代人对事业的追求比较单一。比如我画画时只想着怎样可以最好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就算画一个火柴盒,有时候也要画出三四十个构图,但是不觉得累。‘一分劳动一分收获’,这话一点儿不假。艺术没有捷径,你有这份诚恳勤奋的心,肯定会有收获。”

谢京秋的创作讲究真实,连环画泰斗王弘力对他的连环画《于文翠》评价很高,认为其人物塑造非常成功。画中于文翠美丽、清秀,或沉思或眺望,或弹筝或奏琴,或甩袖或舞帕,或洗发或梳妆,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无不散发出青春的鲜活气息,健康而不流俗。

谢京秋说:“搞创作,要注重真实。从艺术规律来讲,创作离不开生活的积累,包括审美情趣和作者的崇尚。”为了让于文翠这个形象更加真实,1964年,谢京秋特意到山东生活了一个多月,观察体验,琢磨提炼。最后塑造出来的于文翠,外形上一双大眼睛带有山东姑娘的灵动,内在的纯朴则表现了劳动女性的特质。

谢京秋创作了大量有影响的人物连环画,如《王羲之的传说》《王安石与苏轼》《真理报》《小英雄谢荣策》《雷雨》《八一枪声》《苏东坡传奇》《铁匠的儿子》等。这些作品既表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文人雅士的情操,也表现人民对生活与精神的追求,见证着新中国连环画的发展。

“以心发现心,以火点燃火”

谢京秋对国画的钻研早于辽宁美术出版社其他画家,功力颇深。他擅长水墨画水牛,笔简、形具、意周、神全。王弘力评价其作品在神格与逸格之间,宁静、天趣盎然的画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追求。其草书挥洒自然,遒劲有力,与他的水墨画相映生辉,为北京专家们所称道。

谢京秋积数十载经验,加以总结,著述了《中国画水墨牛技法》一书,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绘画心得全部向后学倾倒。他的一生育人无数,例如现在受到海内外好评的铁岭工笔画派与乡土山水画的创作队伍,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受到他的启蒙。

谢京秋坚持“以心发现心,以火点燃火”。他在工作生涯中影响、带动、培养了大批连环画家。谈到对连环画的挚爱,他说:“连环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绘画形式,很宝贵。连环画可以说是‘小书大世界’,培育了几代人,是那个时代青少年主要的精神食粮。随着时代发展,连环画在形式上已有改变,大家要一起努力,赋予其永续的生命力。”

经典鉴读

JIANDU

杨凝式《韭花帖》

每一笔都灵动剔透

凌 鹤

《韭花帖》是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字景度,曾任太子太保,又称“杨少师”“杨风子”)创作的墨迹本行书作品,尺寸为26厘米×28厘米,有“天下第五行书”之称,影响力惊人。现存3个藏本,其中两个分别藏于无锡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个为罗振玉藏本。杨凝式《韭花帖》是五代上承晋唐下启宋元及至而下千年经典之作。

《韭花帖》叙述作者午睡醒来感觉饥饿,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心中惬意故灵感大发,遂执笔而作以表谢意。

《韭花帖》通篇文字洋溢着轻松愉悦的感情,有着疏朗而散淡的章法。其字距、行距之大历代墨迹中少有,布白极多而气不散,格调甚为淡雅。杨凝式以信札之有限空间,信笔拈来,错落有致,复归自然,似江南水乡之黑瓦白墙,星星点点,似晨星之寥落天际,深远空灵,又似信步于闲庭,不激不厉。

《韭花帖》引首处有清乾隆书八字行楷:“杨少师韭花帖妙迹”,中间正上方钤盖“乾隆御笔”朱文印一方。除乾隆外,该作品鉴藏印章繁多,显示其被珍视与欣赏的程度之深。

黄庭坚赋诗盛赞:“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

董其昌评:“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潇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敬侧取态者有殊。然敬侧有态,故是少师佳处。”

李瑞清评:“杨景度为由唐入宋一大枢纽,《韭花帖》笔笔敛锋,《兰亭》法也。”此帖布白疏阔宽朗,令人耳目一新,为后世称赞。

当代著名书法家杨宝林认为,《韭花帖》有着欹侧而不失平衡的结构。该帖结字中宫内敛,并与通篇字距、行距拉开的处理极为协调,营造出更加疏阔的氛围,表达文人士大夫不放纵、不恣肆,追求一种内在的文雅的精神气质。字体点画生动,结构端稳,风神简静,表现出入规入矩的端庄与温雅。

当代著名书法家王荐认为,临《韭花帖》之难就在于其细致精凝的用笔,杨凝式将点画细部刻画得丝丝入扣,无懈可击,深得“二王”精髓。行笔或轻或重,或将笔毫猛然下压或迅速提起,笔势迅疾。起笔稍重较为含蓄,顶锋入纸,点画收放自然,力贯点画始末。寥寥数字,顿挫有致,神完气足。《韭花帖》线质凝练细劲,灵动多变,故临习时宜选用锋颖锐度高的兼毫或狼毫,纸张宜用平整、偏熟略涩的纸,蘸墨不宜过多,以中等量为宜。

艺术微论

艺术创作 要耐得住寂寞

文 心

8月23日,北京荣宝2020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齐白石的《花草工虫册》成交价逾1亿元。国画再现辉煌,鼓舞了很多默默坚守中国画创作的画家,也启示艺术家,艺术创作要耐得住寂寞——当你没有任何目的、纯粹地爱着艺术时,这样的心境会反哺艺术创作,成功才会水到渠成。

繁花似锦的生活需要画者拥有敏感的心灵,可以“细嗅蔷薇”。大气磅礴的笔墨后面要有丰富的内心感受,见微知著。画者纯净的心灵是这一切的基础和起始。

耐得住寂寞不是说避世,逃离生活现实,而是保持精神的独立思考,心灵的宁静透彻,是经历世事越多,越平淡宽容,越从容不迫,越能享受孤独寂寞,将所经历的世事化为洗练的笔墨,表达一种笃定超越。

绘画格调是画者内在品质的彰显,格调是自然流露出来,模仿不得的。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经典都是有高度、不流俗的,引领启迪着人们的思想。创作历程更是一条寂寞之路,持续经年,甚至一生。梵高生前穷困潦倒,承受着艺术不为人识的痛苦,一生都在投入地创作,那些伟大的作品在其故去后才发出耀眼的光辉。齐白石辛勤作画几十年,70岁才开始“变法”,创作跃上新境界。他的辉煌只有后世看得真切。

人们做一件事没有成功的原因,大多是不能安静下来潜心钻研,不能去掉无用的浮夸,认识自我。最强大的力量就是一颗安静的心在寂寞中绽放出来的光辉。人常常迷失的原因也就是这寂寞之道难守。所以,艺术家拥有宁静的内心、拥有一份脱俗比常人更为重要。

内心的安静是伪装不出来的,高瞻远瞩才是智者的状态,要想不被眼前的名利遮住双眼,就要有远离喧嚣的能力。回到并坚守绘画本心,是一个画者成功最基本的前提,古今中外伟大艺术家的创作都是耐得住寂寞的艺术苦旅,体现非凡意志和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