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高华庚报道 近年来,义县委、县政府依托农村“三变”改革,用好人才“金钥匙”,让人才在脱贫攻坚中握指成拳,有力带动了该县46698名贫困人口脱贫、151个贫困村销号,有效促进了该贫困县摘帽,巧借人才“软实力”啃下脱贫“硬骨头”。
今年78岁的张志成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疫情影响,他家500多公斤梨出现滞销。了解情况后,该县五间房村“第一书记”吕景军通过电商平台帮助他进行销售,不仅很快卖掉了,还卖出了好价钱。连日来,瓦子峪镇联村、包村、驻村“三支队伍”共帮助农户销售各种滞销农产品30多万公斤、72万元。这是义县“三支队伍”尽锐出战、下沉一线,激情奔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一个缩影。
2015年以来,义县开展“‘三支队伍’沉一线、干群同心攻脱贫”行动,“三支队伍”2633人常态化进村入户,摸排解决问题,累计协调资金5.6亿元,引建项目177个,带领13720名贫困群众搭上致富列车。
撬动人才,振兴产业。在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王宏的带领下,村民逐渐认识到了科技的作用,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如今,义县仅一个村每年套袋苹果就超5000万个,增收近2000万元。“科技兴果”由一个村向全县辐射,荒山荒坡变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义县坚持“人才驱动”战略,先后引进13类151名科技人才。如今,全县能工巧匠型、养殖种植型、经营管理型、经纪销售型等7类649名乡土人才,成为脱贫攻坚第一线、乡村振兴最前沿的一道亮丽风景,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在对口人才的带领下,目前,义县以设施农业、裸地菜、食用菌、中草药等为主的高效田超过30万亩;建成、在建肉鸡养殖小区31个,年出栏肉鸡4000万羽,生猪存栏40多万头;以南果梨、寒富苹果、早金酥梨为主的经济林发展到近30万亩,成为辽宁省寒富苹果生产基地、全国早金酥梨生产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