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餐桌走向文明中国

辽宁日报 2020年08月26日

理 评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反对浪费,可以找万千种理由:比如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勤俭节约的传家宝不能丢,等等。其实又不需要任何理由,因为有节制的生活本就是文明社会、健康社会应有的状态。然而疫情影响之下,有人主张:“消费能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浪费一点是为社会作贡献。”这一论调虽不是主流,但其隐含的概念混淆和错误倾向不可不辨。

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并不等于限制正常消费。从经济学角度看,我们反对的浪费,如果非要叫作“消费”的话,那么它实际上是一种“炫耀性消费”或“浪费型消费”。在广泛私人领域中存在的这种“消费”,究竟能不能拉动经济?对此,有经济学家做过专业分析: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浪费型消费”不仅使其私人利益流失,而且浪费社会资源,属于没有对价的“损人不利己”;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则不得不以降低储蓄等方式来维持这种与其收入并不匹配的消费方式,而社会储蓄率的下降将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表面看似乎增加了即期内需而促进经济增长,但却在长期损害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因为由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严重干涸。因此,我们必须认清,浪费是过度挥霍,消费则是满足合理需求,反对浪费并不等于反对正常消费和理性消费。我们现在正致力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需要的是消费升级,而绝不是要靠所谓的“浪费型消费”营造出“虚假繁荣”。

问题的实质更在于,对浪费不能仅做经济学的分析,单纯从消费角度看待浪费问题,显然是窄化和肤浅认识了。马克思曾经指出,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消费。古今中外,因奢侈腐败导致亡国之例不胜枚举,无不昭示着“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样一条普遍规律。看待浪费问题,必须上升到文明兴衰、国家强弱、事业成败的高度,做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做历史和文化的分析,做战略层面的分析,这样才能看得准、看得透、看到位。餐饮浪费关系到粮食安全,而粮食安全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只有人人厉行节约,整个社会才能合理分配和使用社会财富与资源,进而推动整个民族健康永续发展。反之,一旦浪费成自然,“面子”文化盛行,奢靡之风熏醉人心,人们的意志和斗志就会日渐消磨,理想信念就会日渐淡化,精神状态就会日渐松弛,最终使国家和社会患上“软骨病”,滑向危殆边缘。

当下,应以反对餐饮浪费为契机,拓展和深化对浪费现象的反思,牢固树立“温饱不忘饥寒、增产不忘节约”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进而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反对浪费——时间的浪费、人员的浪费、程序上的浪费、资源配置的浪费……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从文明餐桌走向文明中国,凝聚更为深层持久的力量,努力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实现更有内涵、更有品质、更充满中国智慧和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