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乃林
核心
提示
8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名单公布,25部作品和5名译者获奖。我省作家苏兰朵创作的《白熊》获中短篇小说奖、刘国强创作的《罗布泊新歌》获报告文学奖。
“骏马奖”是中国作协颁发的4个重要奖项之一,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最高奖项。省作协于第一时间向两位作家发去贺电,勉励他们继续用文学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辽宁故事。
《白熊》与《罗布泊新歌》
《白熊》是中短篇小说集,内容以都市情感题材为主,涉及家族亲情、童年友情等领域。书中收录了中篇小说《歌唱家》《白熊》《白马银枪》,短篇小说《梦中的婚礼》《小麦经过的夏天》等。《罗布泊新歌》是刘国强继《日本遗孤》《浪子的春天》之后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品全景式描绘了中国钾肥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曲折历程,讲述了李守江和他的团队在罗布泊艰苦创业的感人事迹。
两位作家均为满族,他们的文学之路并没有刻意地追求满族题材创作,但基于血脉相承的情感,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并不缺乏满族的文化基因。苏兰朵说,她的小说大多描写当下城市生活,纯满族题材的作品写得不多,但会有意识地嵌入满族文化的元素。刘国强说,他的创作题材比较广泛。主要有农村题材的小说、散文,都市题材的爱情小说,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及长篇报告文学。近年,仅工业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就创作了4部,《罗布泊新歌》是其中之一。“我虽然为满族,但生活在西丰和沈阳两个非少数民族地区。从小就融合在多民族聚居的生活区域,并没有刻意进行满族题材的创作。但对满族许多民俗文化很感兴趣。”刘国强说。
12届评奖和20次获奖
我省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少数民族作家以汉语创作为主,用母语创作者较少,所以在创作上少数民族作家与汉族作家并无区别,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创作出诸多具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历届辽宁文学奖评选、省作协签约作家评聘上,少数民族作家都占有较高比例。“骏马奖”自1981年创办以来,举办了12届评奖,我省共有16位少数民族作家先后20次获奖。
记者了解到,省作协十分重视少数民族作家群体的成长。在人才培育方面,注重推荐少数民族作家到鲁迅文学院学习深造,积极向中国作协推荐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省作协实施的“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定点深入生活项目”“金芦苇”精品工程,都会特别考虑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在实施的“青年作家导师制”中,把培育和扶持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当成其中重点工作内容。当下辽宁少数民族文学的生长,已呈现出愈加鲜明的“辽东满族作家群”“辽西满蒙作家群”的文学地理特色,它们相互交融,既相互激荡,又相互补充借鉴,形成了较为宽广和包容的辽宁文学现象。
这些,正是两位作家获奖的文学与地域背景。
获奖只是创作旅途中的一个平凡小站
对于此次获奖,苏兰朵和刘国强都持有平常心。苏兰朵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次入围“骏马奖”,上一次是小说集《寻找艾薇儿》。她说:“4年评一次,8年过去了。我写作也有15年了,评委对我的肯定证明我一直在进步。”但话锋一转:“获奖对我来说,就像一次加油,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我还会按照原有的节奏和计划进行创作。”
刘国强说:“获奖只是创作旅途中的一个平凡小站,加足了旅途所需给养,继续前行。奖项犹如走夜路有圆月伴随,很开心。可是即使没有月亮,打着手电筒也不能耽误前进。作为职业作家,最重要的是坚守职业精神。获奖是一种激励,会提醒和检视自己,分析作品的长处和不足,整理戎装再战,把视点和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此刻,你最想跟大家说什么?”记者就此分别问两位作家。
苏兰朵说:“首先我想说,纯文学创作与阅读越来越小众,但它永远不会消亡。年轻人不应该放弃纯文学阅读,误以为商业文学是文学的唯一样式。然后我想说,作家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天长日久工匠般的劳作。鲜花和掌声只是瞬间的事。”
刘国强答:“获奖是昨天的事,如翻过去的一页书。我的精力已经放在今天,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