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无”特困村到致富明星村

辽宁日报 2020年08月25日

说起“甜蜜的事业”,刘兆吉(左一)和王瑞聊得起劲。本报记者 唐佳丽 摄

本报记者 唐佳丽 见习记者 刘 璐

初秋时分,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陡岭村刘兆吉家的院子里,细碎的阳光从结满果实的葡萄架、大榆树枝叶的缝隙透过来,照在老式蜂箱的尖塔上。新翻盖的房前、精心拾掇的院后,一群蜜蜂围着圆圆的塔身,进进出出地忙碌着。

“今年我养了18箱中华蜂,估摸能带来五六万元收入。”撩帘进屋,坐上炕沿,老刘唠着收益,也“扯”出遗憾,“早几年就该琢磨致富的事!”

早几年,指的是村子刚成立的时候。

陡岭村是由从陡岭林场分离出来的78户非正式职工组成的行政村。2012年建村时,因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暂未解决,许多人的心思都在要钱、要政策上,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全村87户178口人,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

“那时候,村里问题太多,工作很难开展。”2014年8月,王瑞作为扶贫工作队的一员,从省财政厅来村里工作,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有人说,你们把钱和项目要来就行。”提起当时的事,村党支部书记吴春雷又好气又好笑。省财政拨付的扶持资金到位时,还有村民提议:“把钱给我们分了吧,一家几万的直接脱贫。”

战贫,无志咋行!

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调查难题,帮助村民达成合理诉求,寻找能调动大伙精气神的项目。

“我清楚记得,那天是2015年的冬至。”老刘回忆,当天大雪纷飞,一壶茶续了20遍水,“王书记在我家炕上睡了4夜,咱俩唠了4宿,心里的疙瘩解开了。”从此,刘兆吉开始带头致富,大步向前。

加大科技扶持,用好扶持资金,弘扬正向能量,尊重百姓选择;小农户、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不同的经营模式同时发展,村民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

如今的陡岭村,田间地头,威灵仙、五味子、黄精等药材郁郁葱葱,坡上林下,猴头菇、榆黄蘑、白木耳等特色菌类生机勃勃,蜜蜂飞舞,煎饼飘香……曾经的“三无”特困村,成为人均年纯收入达8700余元的明星村,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3年来,60.6万元的财政资金投入,预计带回210.6万元收益。

尝到甜头的陡岭村人,对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蜂箱旁,蜜蜂嗡嗡,仿佛在为陡岭村的变化,唱着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