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波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石云峰 大连海洋大学
李瑞鹏(右一) 朝阳市建平县林业和草原局
每到傍晚,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巴斯营子村的文化广场便热闹非凡,村民们跳舞、打球、健身,歌声、笑声不断。这里俨然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这里过去却是另一番景象。针对村环境脏乱差,村“第一书记”陈刚发动村民启动环境整治,亲自选树种为村里栽树,设计广场,扩建读书室和健身房,还制定村规民约。村民感叹“环境好了,心情都舒畅了”。
近年来,在我省各地实施脱贫攻坚的实践中,“第一书记”们尽己所能、亲力亲为,坚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适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不少乡村实现华丽转身。
道路硬化、围墙粉刷、垃圾集中处理、栽种花草……环境之美是美丽乡村看得见的变化。不少“第一书记”认为,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有助于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增强村民脱贫致富的底气和信心。
有了“面子”,也要“里子”。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第一书记”们有意识地把文明和风尚之美引入农村,着重培育村民树立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价值取向,为脱贫后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动力。
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第一书记”成为美丽乡村的“工程师”。
鞠书记“操刀”,梯子沟“整容”
雨后,初晴。
从锦州南站出发一路向北,越接近翠岩山,天空越加湛蓝,泥土与花草的芬芳沁人心脾。
山脚下,凌海市温滴楼镇梯子沟村,粉刷一新的文化墙、新修好的柏油马路、村路两旁的花海,一步一景。
“你们来得正是时候,看,咱村的花开得多艳!”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驻梯子沟村“第一书记”鞠野穿着高跟鞋,笑意满满地说。
教师出身的鞠野,在校园里时,高跟鞋、职业装是标配。下乡后,一双平底鞋“打天下”。如今,她又穿起了高跟鞋在村里“走家串户”。
底气,来自于这两年愈加夯实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
梯子沟村,距离城镇较远,交通相对不便,经济欠发达,村容村貌也不尽如人意。
“以前,村里只有一条土路,连着6个自然屯,是村民出行的唯一途径。可这条路基础很差,下雨就积水,不穿雨靴寸步难行。那可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鞠野说,路不好,人出不去,信息进不来,收菜的货车也不愿意进。好东西运不出村,卖不上价,着实急人。
不仅如此,多年来各家各户都忙着“自扫门前雪”,村里缺乏统一发展规划,村民心态较“散”。
如何让梯子沟村“由内而外”升级、变样,鞠野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村里作规划。通过对6个自然屯的深入调研,她摸清全村的地理风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农业生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绘制全村发展蓝图。
鞠野协助村“两委”班子,向上争取美丽乡镇项目建设,村里修上了柏油马路,通上了自来水;用“仁、义、礼、智、信”为村里的每一条街巷命名,并立起了路牌,小乡村越发精致美丽。
村子美了,生活也美了。
今年59岁的刘海泉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患病干不了重活,日子过得艰难。村里为他提供了清理路面垃圾的公益性岗位,在拓宽其增收途径的同时,也让村容村貌长期保持整洁。“村子更干净更整洁了,我也有了稳定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面子”美了,“里子”也厚了。
“锦州之秀在西北,西北之秀在翠岩。我们守着绿水青山,就要用好村里的自然优势,做好生态旅游这篇大文章。”鞠野说,村里已经起草了村旅游开发规划报告,将梯子沟村打造成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特色乡村,在推动本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我打算把山下这一片都种上牡丹,到时候百花齐放,一定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鞠野望着远山林海,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热闹。
弃陋习,树新风
营口大石桥市老轿顶山下,黄土岭镇七一村被群山环抱,村民们过着安静祥和的日子。殊不知,两年前来驻村的“第一书记”王鹏在这里刮起一场“风暴”,让大家从变味的随礼之风中解脱出来,才有了眼下的“小清新”。
2018年5月,王鹏来村后即和工作队成员一起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当时重心还是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帮贫困户想法子,没人说随礼的事儿。”王鹏说。
问题暴露出来,是在一次研究村经济发展的座谈会上。有人偶然提起村民办事随礼的事儿,大家便七言八语讨论开来。王鹏说:“当时可以用震惊来形容,没想到村里随礼风气那么重,名目繁多得闻所未闻,甚至出现‘手指房’,没在城里买房也要谎称‘上楼’收礼。”
户年均随礼超过5000元,全村年随礼金额超过150万元,大部分钱在吃喝和攀比中浪费掉;随礼名目多达11种……一番调研下来,王鹏决定在村里推行“移风易俗”。
几十年形成的陋俗,说改就能改吗?村民们也在观望。往年,村民王福友种20亩玉米,去掉种子、化肥等成本,每年能剩七八千元钱,可每年花在随礼上的钱都要超过万元。“很多礼不是心甘情愿也得去随,怕别人背后指点。当时没觉得年纪轻轻的王书记能把这事办成”。
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讨论并统一思想,2018年7月26日,七一村的《禁止操办待客收礼随礼的村规民约》正式颁布。颁布的前一天,村里每户居民都“签名画押”。
村规民约禁止了除红白喜事之外的随礼,甚至不允许村民去外村随礼。村里还成立了监督委员会,明确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并接受村民投诉和线索举报。可刚过一个月,八组一户村民抱上孙子,有意办满月酒收礼。王鹏上门反复做工作,对方才终于同意放弃了办酒席的想法。次年3月,针对村民办红白喜事招待卷烟的习俗,村里再出“新规”,要求一律取消招待卷烟的行为,仅此一项可为操办者节省2000元至5000元不等。
“两年多来,村里无一例违规办事随礼。虽然该规定没能给村民带来直接收益,但减少支出也是增收。” 七一村在大石桥市率先禁止红白喜事之外的大操大办,其做法对其他乡镇也起到了带动作用。
如今,七一村大力发展香菇产业,建起100余栋大棚以及香菇周转箱加工厂,村民不再被烦琐的人情往来所累,一门心思谋发展。
文化广场上的歌声
8月3日晚的一场急降雨,丝毫未影响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口镇茳草村的男女老少睡安稳觉,因为村里新建的河堤正派上用场。河畅、水清、堤固、岸绿、山高,第二天一大早,站在村里新铺的柏油路上驻足远望,好一幅乡村美景图。
这番美景,得益于周祥4年前下决心用环境治理来描绘美丽乡村画卷。
地处辽东腹地大山深处的茳草村是省级贫困村,2016年,从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初到此地的周祥,被这里绿山环抱的环境深深吸引。可后来发现,虽有这样一个漂亮“坯子”,环境问题却成了村里人的愁心事。
“以前河床淤积严重,池塘里浮着塑料袋,入村的路坑坑洼洼,有些房子出现了裂缝,甚至村里连一个垃圾桶都没有……”村民王梓对记者说。
要建设“美丽乡村”,就要从这些“烫手山芋”入手。4年来,带着“周队长”印记的工程陆续建设起来。
先后投入资金468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115盏,建设垃圾投放点40个,修建村组路2000多米,修缮排水沟渠、疏通农田沟渠、旱厕改造、安装路沿石、粉刷街道墙体、栽种观赏树木;发挥公司水利设计专业特长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和“河堤治理工程”,修建河堤1432米、供水管线9288米、入户管线1.25万米,解决村五、六、七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一串串数字、一项项举措,使茳草村实现了蝶变。
80岁的老党员孟凡清感慨地说:“刚开始,我以为村里的党员干部在做面子工程,可‘周队长’日复一日地这样干,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他的诚意,也看到了村里的大变化……”
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2017年初,在对村庄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周祥发现村民的文化生活相对匮乏,村里没有可供娱乐休闲的场所,为此他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村里修建文化广场。就这样,安装体育健身器材、购置音响设备……茳草村的好事一件接着一件。
如今,每到晚上7点左右,村文化广场上就会有几十名村民伴随着动感的音乐跳起广场舞,儿童在旁边追逐嬉戏,歌声、笑声不断。“原来村里没有文化广场,没有路灯,天一黑就没人出门了。现在有了文化广场,村里晚上也热闹起来了,有时候还会有戏曲演出、广场舞大赛、趣味运动会,好不热闹”,村民李生洪回忆道。
“美丽乡村建设就像给自己家装修一样,要搞得漂漂亮亮,因为我把自己当成这个村的人,这儿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周祥说。
驻·悟
ZHU
WU
美丽乡村要“内外兼修”
正是盛夏好时节,走入翠岩镇牤牛屯村,环境整洁,鸟语花香,村中心5米多高的党徽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乡亲们精神抖擞,让人体会到乡村之美。
笔者作为扶贫干部,在牤牛屯村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美丽乡村不只需要外在美丽,还要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产业经济入手,为美丽乡村注入源源动力,让乡村之美可持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牤牛屯村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红色旅游资源,被评为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这个村仅2019年就接待全国各地党员干部30多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534万元。
牤牛屯村的样本启示我们,建设美丽乡村,保护生态环境是基本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根植于优良的生态环境之上。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事实证明,只有树立起“咬住问题不放松”的鲜明导向,敢于动真碰硬才能找准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落实制度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社会共识。
美丽乡村不能只有村庄美,百姓的生活也要美。发展产业经济是百姓生活奔小康的稳固支撑。
这些年来,很多贫困地区把产业扶贫当作脱贫基础工作,下了很大功夫,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但扶贫产业毕竟是产业,要遵循产业规律和市场规律。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农村产业只有面向市场,把粗放经营向“高标准、高质量、互联网”等方面转型升级,依托地方特色,立足资源禀赋,美丽乡村发展才能后劲儿十足。
美丽乡村建设,“外在美”只是第一步,以产业升级增强农村造血功能才是根本。既要有生态环境优良的“美丽于形”,还要有生产、生活的“富足于内”,美丽乡村才能真正“内外兼修”。
文/高华庚 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驻凌海市翠岩镇扶贫干部
心里话
XINLIHUA
驻朝阳市建平县青松岭乡青松岭村“第一书记”
青松岭村,村如其名。我们这个村,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发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时,大家齐心协力把万亩荒山变成万亩油松林。当时,咱村涌现出像付秀英这样的造林英模。我到村里后,重点抓劳模教育,争取帮扶单位建平县实验高中维修了造林英模荣誉室,请来付秀英讲党课。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传承了这种精神引领。针对油松林内野生菌种类繁多,以及当地有发展食用菌产业传统的实际,我们在村里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将这一“白色产业”发展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驻营口盖州市梁屯镇太平山村“第一书记”
驻村工作两年多来,我切身感受到发展产业,在发展中消除贫困的重要。可以说,发展产业占据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柱地位,我对两项工作认识深刻:一是敢于担当,引进产业,再有强大科研团队成熟技术的支撑,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要,把贫困户的生产和经营植入产业发展增值链条,把产业规模做大,把产品做强;二是推进市场对接,任何产业项目,最终都是以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为检验标准,甚至销售渠道决定着整个产业项目的成败。所以,发展产业的同时要注重结合当地特色开发市场。
驻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哨子河乡振江村“第一书记”
农村是个大舞台,如何登台演出,如何扮演角色,这是非常重要的必修课。扶贫两年零五个月,我一直在思考,我能为这里做些什么,能为他们留下什么?但真正的答案,终将落实在行动中,去帮助农村实现改变,写在百姓的心里。
其实,每位“第一书记”都应履行帮扶责任和义务,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真办事,办真事,把为群众服务和解决难题作为最大的政绩,我相信只要这样做,困难群众由苦变甜的过程就会加速,脱贫的进程就会加快,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会增强。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就要在今年实现,作为参与者、亲历者,我为自己有这段人生经历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