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乃林
近日,在沈阳举办的一个文化市集上,设计新巧的日用品、文具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拐杖形茶包、三明治式削笔刀、蛋糕形肥皂、青花瓷U盘……这些产品大多不是生活必需品,却深受追求个性和美感的年轻人的喜爱。近来,各地悄然兴起的文化市集将各种传统风物集中呈现,同时还荟萃了时尚,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特色文化的“活化”展现。
文化市集虽是新概念,但这种形式早就有了。比如,一些城市建有老城区,或恢复重建了一些老街区。成都的锦里和宽窄巷、福州的三坊七巷、西安的回民街、上海的新天地,都是这样展示城市文化的街区。沈阳新近修复的南市场八卦街也是。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旧工厂区改造成为文化活动区,这种形式有北京的“798”,沈阳的“1905”和“红梅文化广场”都是这种形式。这些文化地标,汇集了林林总总的文化市集,营销的则是种类多样的文化创意产品。
另外,文化市集展示的多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些文化特色表现在城市建筑遗存上,也表现在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里,尤其是各种“老字号”,非遗的“活态”呈现——民间技艺,这些都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文化市集把这些集体记忆分门别类展示出来,实际上就是一种新形态的城市博物馆,它不仅表现了城市的文化风貌,而且也是文化传统、集体记忆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
文化市集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近些年,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被人们经常说起,实际上追求的就是文化赋值,就是在具体的物质产品、物质活动中赋予文化的内涵。那么,文化创意的灵感从哪里来?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在哪里?也许文化市集就找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平台。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去看文化市集的出现和发展,就可能为文化市集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内在的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市集满足了人们对文化交流的需求。换言之,文化市集是人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产物。随着人们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文化视野的不断开阔,文化交流成为客观的必需,而文化市集的形成与存在也正是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有了需要文化交流的受众群体,有了积极活跃的文化创意供给群体,加上相关文化主管部门进行方向性和政策性的引领,并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这就形成了今日各地文化市集生机勃勃的良性局面。
各地文化市集的纷纷涌现,奏响的是新时代文明交响曲,绘就的是一幅异彩纷呈的新时代文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