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瑜
提示
随着手工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中国传统手工艺越来越远离生活和大众视野,甚至处于消失的危险境地,而从事传统手工艺的艺人们有的也陷入盘算谋生和追求信仰的两难尴尬之中。《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带着一分情怀聚焦和记录了中国守艺人这个群体,试图为我们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及守艺人现状的窗口,唤起大众对传统手工艺乃至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让每个人找到心中的乡愁和诗意。
一个了解中国传统守艺人现状的窗口
“磨剪子咧,戗菜刀……”如今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每当偶尔听到这种吆喝声,我总会感到格外的亲切,忆起童年岁月的同时也会心生感慨,曾几何时,这种沿街巷叫卖手艺的手艺人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承担着生活中各种所需的来源和供给。但如今,拥有这些传统手艺的手艺人像小巷里的吆喝声一样变得越来越稀少,很多传统手工艺渐渐变得“养在深闺无人识”,甚至有些只能到我们的记忆深处去找寻。
中国传统手工艺人承载了那个时代的生活记忆,在手工文明时代,一句俗语“百样手艺百样好,荒年不饿手艺人”便是当时手艺人社会地位的写照。他们的创作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不论是我们手中的碗筷、身上的穿搭,还是装饰和劳作用的工具器皿,大多出自他们之手。虽然现在传统手工艺人早已被流水线上大规模的生产和复制所取代,但《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一书却把镜头和笔端对准了那些不忘初心、仍然坚持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守艺人,该书是对同名纪录片文字和影像的一次捕捉,书中采用300多幅精美的图片与文字结合,不仅图文并茂地描绘了削切、剪裁、熔铸、锤炼、打磨、镶嵌、印染、装裱等令人惊叹的技艺,更着重讲述了花带、剪纸、木雕、皮影、木版水印、葫芦雕刻、笔墨纸砚制作等众多传统技艺传承人的生活状态和故事,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中国守艺人的素描群像,让人们在认识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之时,深刻体会感受到守艺人的匠人生活和匠心传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和守艺人现状的窗口。
热潮涌动下的独辟蹊径
众所周知,传统手工艺承载了民族的造物智慧,是民族文化的生动表征,也是民族乡愁的载体。近年,我国传统手工艺和手工艺人的现状越来越多地引发关注,书写和记录他们的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一度备受关注的纪录片《寻找手艺》,让三个纪录片的外行寻找拍摄199名手艺人的故事走进我们的视野;《手艺与禅心:寻找中国匠人之旅》则将中国手工艺品叹为观止的艺术之美呈现出来……形式不一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中国传统手工艺乃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唤起了大家对传统手工艺及守艺人群体的注目和关切,表达了人们对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和提升。
作为一位文案出身的资深广告创意人,《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的作者罗易成把创意用在了记录传统手工艺和艺人中,他独辟蹊径地把抽象的技艺具象到了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上,全景式地呈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手工艺人的百态人生。在文中,他以各种中国传统手工业“守艺”的人物作为主体对象,探访的人物不仅涉及国家级大师,还有普通的技艺传承者,甚至还包括一边打工一边“兼职”的手工艺人,在零距离的采访和记录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艺人们拓印和磨刻在物件上的温情和灵魂,更深入体会到了中国传统守艺人的诗意与乡愁,该书不愧为一本人文历史抢救性发掘的档案性资料集。
任重道远的文化传承
随着失去实用价值的传统手工艺成为历史洪流中的“前浪”,手艺人难以再靠这些手艺谋生,年轻人便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学这些老手艺,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但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浓缩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文明智慧,凝聚了一代代匠人的精神传承,舍弃这些“火种”我们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民族精神支柱,削弱我们文化发展的根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迫在眉睫。
贾平凹说,写作是为了铭记失忆的历史。近年来,类似《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等聚焦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的作品日渐增多,多方呼吁奔走也反证传统手工艺及手艺人保护的重要和紧迫。作为一部书写中国传统手工艺守艺人的作品,《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做了一次铭记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有益尝试。罗易成2015年辞去广告公司工作,成为第一位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保护行动的优秀广告创意人,他自筹资金带领团队在全国各地发掘、记录和传播中国传统手工艺及手工艺人,为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加了一把“薪火”。
在深入的走访和发掘过程后,罗易成在书中也呈现了守艺人的代际传承、信仰热爱和希望追逐等问题。我们深知,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面临的各种问题,记录也是一种召唤。虽然做好这项伟大的工作任重道远,但相信有更多像罗易成这样的有心人不断加入,前行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