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贫瘠的凌源市范杖子村,成为东北最大甜椒生产基地——

思路变 富路宽

辽宁日报 2020年08月20日

本报记者 李 越

从空中俯瞰,辽宁西北角,一个小村落,被整齐划一的设施蔬菜大棚“填满”。

打破了甜椒不能在北方越冬的“魔咒”,这里“逆袭”成为东北最大的甜椒生产基地。

凌源市宋杖子镇范杖子村,这个位于辽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的小村庄,靠设施农业,“盘活”了自己,撬动了周边三省区六乡镇的发展。

秘诀就一个字:干!

8月中旬,暑气正浓,但村民亓树春没闲着。

“9月份就要定植下一批青椒了,趁现在赶紧整地,准备农资。如果有可能,还想再扩大规模。”擦把汗,这位年近五旬的汉子又钻进大棚。

“像亓哥家这样的百米大棚,咱村有1700栋,平均每户2栋。”范杖子村党委书记司海胜骄傲地说。

一年下来,一个棚纯利润达六七万元。

近年来,村里新房越来越多,小轿车越来越多,返乡的人也越来越多。

忆往昔,日子可不像现在这样。

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村民守着大田过日子,打多少粮,全看老天爷。再加上交通不便,人出不去,信息进不来,穷,成了范杖子村的代名词。

“那些年,村里没产业、有负债,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想吃顿大米白面,都得等过年。”司海胜从小在村里长大,对以往的生活记忆犹新。

穷,则思变。

2004年,范杖子村时任村委会主任侯鉴,下决心发展甜椒种植。

但侯鉴的提议没有多少村民赞同。“咱这冬天冷,越冬是个大问题,技术谁来管?赔了算谁的?”村民的担忧,不无道理。

侯鉴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尝试一年,就算赔了,也损失不了多少。咱努力一次,不后悔。若是成了,那可是给以后谋了条新路。”

“跑遍全村,最终争取到37户村民改种甜椒。”侯鉴将这个数字记得清清楚楚,“他们是咱村儿的拓荒者”。

53岁的黄国新,至今对首次“试水”记忆犹新。“当时不敢整,我媳妇‘拍板’的,说与其年年受累不挣钱,不如搏一把。”

那一年,小范围试水小棚种植,甜椒产量不错。(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