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焱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高频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引领作用,并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国家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影响力,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思政是包括思政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总要求和新理念,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环节的育人要求,将思政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渗透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和全面的育人观,课程思政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每门课程为载体,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以潜移默化向学生传输正能量为途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抓好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教师队伍,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是教育之本,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师德是教育之魂,是立德树人的主体部分。教师的育人理念、育人能力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行一致,修身立德。教师还应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深挖思政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把育人功能有机融入每门课程及其教学内容的知识点。立德树人、思政育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以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多为理论讲授,大多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正面、显性的外部教育灌输,较少采取平时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方式,从人格塑造、文化滋养和实践体验等方面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相对而言,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发掘蕴含在每门课程各个知识点里隐含着的、没有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让课程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有温度,逐步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思政育人在春风化雨中润物无声。如在讲授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方面,引入新视角的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将“天下事”讲成“身边事”,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案例、微课、慕课等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在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如何守护中华文脉中提升、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抓好课程思政建设主战场——课程建设,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每门课程,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专业知识、维护心理健康、陶冶情操。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不是简单选择几门课程或在课余组织一些学生活动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而是需要全面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树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课程建设要体现育人的元素,既传授知识,又传播价值。在课程建设中,教师既要做好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好价值的引领者,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主导作用,集育才育德于一体引领价值。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除认真做好所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外,还要落实课程思政内涵,将中国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励志教育以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家国情怀。
抓好课程思政建设主渠道——课堂教学,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正在形成共识并逐步展开,高校课堂已经成为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和立德树人的载体。学校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与学院应健全齐抓共管联动的育人机制,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学校应统筹规划,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各学院根据自身学科和专业特点,基于学校设计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拓宽课程思政渠道,协调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画好育人同心圆。综合运用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生不应仅局限在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学习,而应更多参加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学院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效,跟进学生发展需求,围绕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精心设计和组织“青马工程”、学科竞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月、诗歌节、中外戏剧节、感恩活动月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既要将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还要将理论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寓教于乐。因为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文化底蕴,有助于学生知行统一、学思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有利于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家国情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沈阳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