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春光“满面春光”

辽宁日报 2020年08月19日

冉春光(右)和儿子在木耳培植基地里务工脱贫。本报记者 孔爱群 摄

本报记者 孔爱群

8月17日,天刚蒙蒙亮,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营子乡大营子村,黑木耳培植基地已经开工。

采收、运送、晾晒,十多位村民在大棚内外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大营子村42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冉春光边摘木耳边向记者介绍:“我和儿子在这干大半年,挣了两万多块。”

冉春光家庭情况很特殊,她和丈夫、儿子都是残疾人,家里还有一位90多岁的老爹,日子过得很紧巴。

过去的冉春光,终日满面愁容。自从母子俩到合作社务工后,冉春光每天都是“春光满面”。

在大营子乡,像冉春光这样通过培植木耳受益的贫困户很多。喀左谦朴食用菌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杨宏涛介绍,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利润分红、劳动用工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黑木耳销售收入210万元,实现利润7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150人,全乡800多名贫困人口得到分红,人均增收300元以上;2019年带动贫困户52户141人,按照本金20%分红,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

“培植木耳离不开科技。”说起合作社的发展,杨宏涛感慨万千。2014年合作社成立之初种过香菇和平菇,但都没赚到钱。2016年,在省农科院微生物院专家指导下,开始培植黑木耳。“做规划、建厂房、选设备、提供菌种和技术,在专家全方位指导下,合作社木耳栽培面积从50亩增加到114亩,还新建了两个标准化制棒和养菌车间,不仅能满足自己生产需求,还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

近几年,依托省科技厅实施的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和省农科院乡村振兴科技引领支撑行动,喀左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团和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累计下派科技人员800余人次,建起了两个标准化菌种生产车间、5个科技示范基地,累计示范优良品种19个、优势技术1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