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越
今天的耕地,明天的饭碗。夯实粮仓,需“藏粮于地”。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中国碗”盛满“中国粮”的一道必答题。
“捏起一把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黑土,是世界公认最肥沃的土壤。全球共有三片,辽宁位于东北平原黑土区南缘,共有约3000万亩。多年来,这一宝贵资源因为不断“透支”,正在变得瘦、薄、硬。让过载的黑土地喘喘气、歇歇脚,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而在这一过程中,从政府到百姓,都应算明白“三笔账”。
第一笔是“大账”。黑土是个宝,丢了再难找。在自然条件下,形成一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年至400年,但破坏却很容易。数据显示,短短几十年间,东北黑土层已经比开垦之初减少了40厘米。所以,我们应该从未来粮食安全、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来珍视、保护它。
第二笔是“分账”。保护黑土地,是个“责任链条”,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哪个环节都不能放松。政府是关键。应探索黑土地保护的治本之策,对于“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予以明确。农民是核心。没有实操者的积极性,什么措施都难以从“纸上”落到“地上”,需通过适用技术推广、适当资金投入、适合经营模式,让他们的收益不减少、参与得实惠。
第三笔是“欠账”。从“一两土二两油”,到一锹下去可见“破皮黄”,是土地资源“亮红灯”的表现。昔日造成的破坏,要及时止损;目前在耕的地块,要用养并重。打好这场“保卫战”,要用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快马加鞭、持续发力。老账要还、新账莫添,才能不断加深黑土的“底色”。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东北,国家粮仓。宝贵的资源,在我们脚下,是幸运,更是责任。让我们警醒起来、行动起来,为黑土地“加油”,给“压舱石”增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