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丛焕宇
在辽砚之都本溪,靠精湛的手艺做一方好砚台的雕刻师傅很多,但女性师傅却不多见。这是因为,对着石头敲敲打打、精雕细刻,既枯燥磨性子,又容易伤手。可冯月婷却不这么认为,她不仅对这个行当着了迷,还炼成了辽砚雕刻行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松花石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35岁的冯月婷,是本溪籍辽砚著名雕刻大师冯军的女儿。从小耳濡目染,冯月婷对松花石有着深厚的情结。“我打小就是在石头堆里长大的,能记事了随手就可以摸到温润的石材,有想法了就想做一件自己的作品,这是我的生命,也是我的生活。”冯月婷说。
冯月婷摊开的双手上,似乎少了些手工艺人尤其是雕刻艺人的老茧和畸形。她打趣地笑着说,自己喜欢“多动脑,少动刀”。小时候摸过的那些石头,对她而言不是硬邦邦的石头块,而是可以唤醒她畅想自然的一块块敲门砖。
手艺人的精致就要在手艺上见真章,冯月婷抓住一切机会勤学苦练,始终用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上好作品说话。
“若是得到了一块上好的松花石,雕砚高手并不着急把它磨平磨光、做成成品砚料,第一步要做的是仔细观察它的纹理结构、色泽变化。这也是父亲和老一辈雕刻师父传授给我的雕砚秘诀:‘看三个月,思两个月,做一个月’。看要看出石材的温润程度、颜色层线、大小形态,并运用文化积淀和学识进行意向性的构思,若这都可以一气呵成,那么最后付诸实践的寥寥几刀,便是对石材的画龙点睛。”冯月婷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松花石砚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冯月婷成为了松花石砚雕刻技艺最年轻的女性掌门人,她觉得自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松花石砚与早已声名在外的端砚、歙砚相比,甚是默默无闻。但若是了解其出身,便会知道松花石砚的低调无名,实是最高调奢华的内敛。松花石砚虽然面世的时间不长,仅有300多年历史,但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喜爱,凭借出身皇室、成长在深宫内院的资历而令其他砚台望尘莫及。未来,让辽砚技艺发扬光大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 冯月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