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鹤》鲁晓波。
《平复帖》 及局部放大图。
缪润绂的 四幅书法作品。
本报记者 王臻青 凌 鹤
核心提示
缪润绂是晚清民国时期,沈阳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他博闻硕学,所写《沈阳百咏》全面咏唱了沈阳的地域风俗,诗中有画,生动而极富情趣。当代人从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传承弘扬。其书法深入经典,诸体兼能,成为一代名家。他与韩小窗、喜晓峰并称为“沈阳三才子”,对沈阳的文化艺术发展贡献突出。
1939年,一代文坛巨擘、书法家缪润绂在山东济南历下潜园静静辞世。他对故乡沈阳的眷恋因战乱只能埋在心底,成为永远的遗憾。他的人生足迹徘徊于孔孟之乡、关东大地。留下《律赋准绳》《惊天录》《含光堂诗文集》等流芳史册,尤其是《沈阳百咏》《陪京杂述》两部专著,影响至今。
家学深厚 诗文冠辽东
缪润绂生于1851年,卒于1939年,奉天人。原名裕绂,字东麟,别号含光堂主人、钓寒渔人等。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曾祖父到父亲,三代为官且热爱文学艺术,成就巨大。尤其是曾祖缪公恩知识渊博,擅书画,50岁时出任盛京礼部右翼官学助教,后主讲沈阳萃升书院,培养了一批名士,被称为当时的文坛泰斗。缪公恩的诗作编入《梦鹤轩梅澥诗抄》,收诗2800余首。
缪润绂幼时即接受文脉熏染。有史料记载,缪润绂小时候并不聪明,别的学童三五天就能背诵《三字经》,他10天还背不到一半。但是,他热爱学习,异常刻苦用功。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小考时,别的学童只会背诵,不会书写,他则既能背诵,又会书写。缪润绂14岁时便开始创作,青年时期已表现出突出才华,与好友共同创建了著名的“荟兰诗社”。缪润绂、韩小窗和喜晓峰并称为“沈阳三才子”,对地域文化艺术发展贡献卓著。
缪润绂以诗文冠辽东,享誉南北。他27岁时就出版了《陪京杂述》和《沈阳百咏》两部专著。另外,依据《千华山志》所辑,缪润绂留下歌咏千山的诗歌达百余首。其以诗歌品题千山景色,千山文化于诗景之间凸显厚重渊雅。
书法重风骨 端严稳健
据沈阳故宫研究员、书画家沈广杰介绍,缪润绂继承家风,勤奋好学,一生酷爱书法,其宗得欧阳询,力求庄严稳重,故有馆阁之遗风。他每日临池凝神关注,常汗流浃背,由于其字体工整,时人称之为“横竖先生”。其书法功力不断增强,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名家。
上世纪20年代,缪润绂与葛月潭、张之汉等书画造诣精深的名家往来密切,相互切磋,互为促进。缪润绂认为:“字讲风骨。风骨二品,骨字见功底,某生性愚,故而当在功底上下苦功。”民国初期,缪润绂的书法楷、行、草并驾齐驱,各有所长,影响日盛。
缪润绂晚年常与人谈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他感慨道:“某实为平人,从无过人之处。所以能立家室并微有所就,不过靠奋发、认真而已。”
辽北文化名宿魏燮均赞其“独占骚坛六十年”。
《沈阳百咏》《陪京杂述》影响至今
缪润绂一直以诗人、学者、书法家等多重身份被人们相提并重。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他的两部历史方志专著《沈阳百咏》和《陪京杂述》,意义非凡,影响至今。
《沈阳百咏》是他在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写成,雕版付印后,一时被争相传诵。书里诗作多记录沈阳城当时的景物、史实、风土礼俗及社会时尚,如“柴烘炕暖胜披裘,宿火多还到晓留;谁道塞寒衾似铁,黑甜乡里好温柔。”“衣捣寒砧女子双,高丽纸白快糊窗;园田菜属秋菘好,满趁西风着几缸。”诗中写火炕,写糊窗户,写腌制泡菜,具有浓郁的关东情韵。《陪京杂述》是一本地方见闻杂录,记载了沈阳地方古迹、盛典、胜境、旧闻等几类。两部书相互印证,成为清末沈阳地区传世的重要文史典籍和民俗专著,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缪润绂在其著作《陪京杂述》里命名、歌咏了“盛京八景”,即天柱排青、辉山晴雪、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避暑、花泊观莲、万泉垂钓、皇寺鸣钟。他把对家乡的挚爱都融进了字里行间。如咏“辉山晴雪”:“数峰远插雪霜凝,序届春来尚未融。云静欲穷千里目,月幽一览众山同。”
缪润绂就职山东期间,为齐鲁大地留下了大量的诗文题刻,尤以泰山题刻最多,现存于《含光堂诗文集》和《律赋准绳》等著作中。在泰山浩如烟海的诗文中,缪润绂以清新流畅、意境开阔、用典易懂而别具一格。如他的泰山题刻《后石坞》:“石坞何年辟,奇观进化钟。庭无丹灶活,门有白云封。古洞滋灵液,危岩挂怪松。可同书法论,入妙在藏锋。”一句“入妙在藏锋”以书法“藏锋”之语论后石坞风景,堪称妙喻。在辽宁、山东的许多名胜古迹中,都留有缪润绂的书法刻石。如济南大明湖景区铁公祠内有其1901年书写的《泛湖过铁公祠小憩十绝句并序》石刻。
缪润绂才华全面,同时是著名的灯谜作家,曾刊有《谜选》,还是流行于清末的传统说唱形式“子弟书”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在叙事抒情、人物塑造、心理描写、场面烘托、气氛渲染上都有较高的技巧。
经典鉴读
JIANDU
“法帖之祖”《平复帖》
富新变于毫端 合情调于纸上
本报记者 凌 鹤
《平复帖》为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的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为牙色麻纸本墨迹,共9行84字。《平复帖》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对后世有极大影响。书法家启功称其“平复无惭数墨皇”。
《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作品,犹存隶意,但已祛除隶书的波磔分明,字体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
宋代陈绎评价:“《平复帖》,章草奇古。”《大观录》里说:“《平复帖》为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明代董其昌赞其“右军以前,元常之后,唯存数行,为希代宝”。
当代章草名家胡崇炜谈道,《平复帖》颠覆了传统章草字心平稳的结体特点,而是欹侧对应、斜倾互依。看似平淡质朴,实则险中求稳、动中见静,从而具有一种动感张力和视觉美感。其章法蓄势内敛而笔意纵横,气韵相连达意畅神合。细观此帖,格调高雅,神采清新,秃笔枯锋,刚劲质朴。字与字虽不连属,却洋洋洒洒,字里行间透露出书家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造诣。
当代青年书法家董晓祺认为,《平复帖》信笔纷披又婉约使转,笔法疾涩相兼、摇曳多姿,线条洒脱跌宕。结构朗逸潇散、疏密自如。特别是将传统章草字字独立、横向收笔,改为上下呼应,牵连纵引,笔断意连产生空间贯通性、线条承继性和节奏畅达性。诚如孙过庭《书谱》所言:“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循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充分展示了章草向今草转折期的书体特点与笔墨契机。
陆机之前的名家作品,均无墨迹本传世。《平复帖》具有物化范式的“墨皇”价值和质感效果的“祖帖”意义,第一次在中国书法史上以笔法、结构、章法、墨象等演绎了“富新变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陆机的书法贡献和历史意义,在于其章草的笔墨形态已带有鲜明的创新特征与变法要素,与时俱进地彰显了西晋包容多元的时代精神及追求高迈、儒雅的魏晋风度。《平复帖》真正达到了上承章草古法,下开今草新意的终极目标。
艺术微论
展览到基层更能 发挥艺术感召力
文 心
8月8日,由多部门联合主办的“鹤舞南村·鲁晓波中国画展”,在广东江门第一侨乡的乡村美术馆拉开帷幕。名家把艺术展办到乡村、办到最基层,画展主题与当地生态高度契合,引发启示和思索。
当今时代,很多艺术名家非常在乎展览场馆的“高大上”与其声名的相配。而实际上,基层更需要经典艺术的濡染和切实的艺术交流。“鹤舞南村”开幕后,舆论普遍认为,因展览而带来的一流艺术高校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思想及跨界融合的先进艺术理念,对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整合湾区城市人文和自然资源,繁荣艺术事业是一次生动有效的践行。
办到基层的艺术展,主题非常重要。此次展览呈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高度契合当地生态特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在当今时代直接、迫切地呈现在面前,不容回避。这一关乎天、地、人的宏阔生命课题,艺术如何解答,需从各个具体视角切入,发挥感召力。
此次展览所描绘的是带着传统祥瑞之气、历来为国人推崇的大自然精灵——仙鹤。绘画对象映射着画者的人格修为、审美取向。鹤文化是中华君子文化的重要符号,爱鹤之人有着审美同构,对高洁的追索,对雅逸的钦慕,对忠诚的守护,对真与美的诚挚表达。鲁晓波将画鹤融入生命与心灵,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据统计,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中国有9种。全世界丹顶鹤不足2000只,中国有400多只。中国鹤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地缘优势和思想源流。天人合一古老的哲学始终是文人雅士的价值观念和重要美学内涵,是艺术家艺术格调的至高境界。与鹤同行,人画相合的律动,是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音,是生命情态的时代应答。
让作品直面最广大的人民,置身最接地气的乡村,契合了一切艺术是为时代、生活和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拥有这样恒定的本心,才会创作出生动感人的作品,发挥艺术的感召力,启示人们自律自省,敬畏、爱护大自然。极高境界,是意与法的高度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