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乃林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八旗文献集成(第三辑)》将由辽海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该社整理出版地域文化史料的最新成果。
辽宁清前以满族为主体的八旗文化是清文化的源头,也是辽宁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作为专业古籍出版社,辽海出版社从抢救、发掘辽宁地域史料入手,策划出版了八旗文献系列图书,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八旗文献集成》丛书拟出版10辑,现已出版两辑,均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
“《八旗文献集成》丛书填补了大型八旗文献总集整理与出版的空白,10辑拟辑录八旗重要及珍稀文献1000种,品类齐全,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艺术、医学、宗教、科技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丛书所收文献以善本、珍本为主,有些文献长期流失海外,国内鲜见,是很珍贵的研究资料。选编时,每种文献皆选最好版本,整理影印出版。”谈及《八旗文献集成》丛书,该书副主编、辽海出版社副总编辑徐桂秋这样说。
徐桂秋认为,在一些人印象中,八旗人乃“关外蛮夷”,虽入主中原,但大多系一介武夫,在文化方面必定乏善可陈。其实不然。清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文治”,重视教育,重视向汉文化学习。早在入关前,皇太极已在努力“振兴文治”,八旗子弟8岁至15岁“俱令读书”。入关之后,清朝历代皇帝同样“谨庠序之教”,着意培养八旗后备人才。从顺治元年起,朝廷即谕令八旗官员及满族勋臣子弟入国子监学习,继而设立八旗官学、八旗觉罗学、左右翼宗学、内务府咸安宫官学及景山官学,以及八旗义学,等等。与此同时,各地驻防八旗子弟学校也纷纷设立。于是,大批八旗子弟勤学苦读,全面研习经史典籍,深受汉族传统文化熏陶,以至“人才蔚起”。清代皇帝,连同皇子、王公、勋贵中不少人率先垂范,在学习传统文化方面作了很好的表率。勤学之下,清代很多皇帝在汉族传统文化领域造诣颇深,有大量诗文著作。在皇帝及皇子、王公的带动下,八旗子弟创作活跃,著述众多。
徐桂秋介绍,丛书辑录八旗文献遵循五项原则,一是八旗籍人(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文献,包括八旗人的诗文集、学术著作、年谱、家谱、族谱、日记、笔记、专题志书等;二是作者虽非八旗籍,但著作内容与八旗有密切关系的文献;三是虽符合上述两项条件,但该文献已有整理本出版或只是普通文献,不在辑录之列;四是没有翻译成汉文的满文文献不在辑录之列;五是同一文献,有差异较大或具有重要版本价值的不同版本,酌情同时收入。在版本的选择上,以善本、珍本为主,以全、精、善为原则,首重足本,在求全基础上,进而求精、求善。
这套丛书辑录的八旗文献中,作者有顺治、康熙、雍正等清代帝王,有允礼、弘晓等宗室贵胄,有于成龙、纳兰性德等名臣巨卿,也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八旗平民;所收文献有《指头画说》《陶冶图说》《医品补遗》等学术专著,有《梦堂诗稿》《紫幢轩诗集》《明善堂文集》等个人诗文集,有《多尔衮摄政日记》《清宗室敬徵日记》《英轺日记》等日记,有《杭阿坦都统奏议》《西藏奏折》《福康安奏疏》《中俄边防奏疏》等奏议、奏折、奏疏,有《阿文成公(阿桂)年谱》《恩福堂(英和)年谱》《德壮果公(德楞泰)年谱》等八旗名人年谱,有钮祜禄氏、赫舍里氏、讷殷富察氏、叶赫那拉氏等八旗名门家谱、族谱,有《恩福堂笔记》《述德笔记》《乘槎笔记》等笔记,有《驻粤八旗志》《福州驻防志》《旗军志》《荆州驻防八旗志》等专题志书。这些文献是研究清代历史,尤其是八旗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这些八旗文献在辑录的同时,出版方还约请专家对其认真整理,纠正了许多记载讹误,考证出许多前人未知的史实,彰显出本丛书的学术质量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