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神龙本”作者为何写下“旆指辽阳”

——从书法角度看辽阳千年文脉
辽宁日报 2020年08月13日

冯承素摹本《兰亭序》。

冯承素撰书《冯师英墓志铭》(局部)中有“旆指辽阳”句。

溥杰题词(1984年)

顾智宏(左一)向辽阳市领导介绍《冯师英墓志铭》中有关辽阳的记载。

顾智宏

1969年12月,我出生于辽阳东京陵地区。我从小就随大孩子去残垣断壁的东京陵园里玩儿,好奇那里的高大石碑,也好奇那里的野草荒冢。在外祖父、外祖母膝下发蒙,了解了一点东京陵是怎么回事。饱学的外祖父也告诉我一些关于辽阳的历史故事。

稍长,从东京陵地区搬家至辽阳市内,家和学校都在白塔公园附近,可以每天看见巍峨的白塔,才知道白塔是辽阳的象征,阅历沧桑八百余年,屹立于世,堪称千古奇迹,历代名家,多有吟咏。

我18岁时也作过一首咏白塔的小诗和跋文,转瞬至今33年过去了,捡拾旧作,抚今追昔。

白塔依然矗眼前,雄图振古几当先。

如今合奋辽东鹤,越海冲霄忆万千。

辽阳,我的家乡。多年来,我一直感动于家乡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文化艺术方面的长足发展。

辽阳,中国东北之一隅,从远古走来,人文荟萃,安静平和。清代以前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我曾师从温同春、沈延毅等老先生学习诗文书画,对辽阳历史掌故耳濡目染。因爱好写字画画,1983年,我的书法在江苏举办的全国银牛奖书法大赛中荣获全国十佳之一(排名不分先后)。当时的评委是:刘海粟、林散之、萧娴、武中奇、陈大羽、田原、尉天池等书画名宿,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家级的大赛中获奖。到了1986年,我的书法又在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中荣获大奖。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评价:“统篇布局洗练洁净,结字用笔皆以‘颜体’为宗法,又能于厚中取秀,楷则严谨而又轻重得宜,因而于字里行间颇有翰辉。”我去北京领奖时,拜识了舒同、启功、沈鹏、刘炳森、谢冰岩等诸多名家,得到了很大鼓励。回到辽阳后,当时的市委宣传部领导以及时任市文联主席的彭正秋同志到家中来看望我这个17岁的小孩儿,说我为辽阳争了光。忆起那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辽阳人的自豪。

后来,我的自作诗楷书作品入选第五届书法国展,我成为继温同春先生书法入选首届书法国展后第二个入选书法国展的辽阳人,并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但是不论走到哪里,辽阳一直在我心中,我以我是辽阳人为荣、为傲。父母之邦,恩重如山。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神龙本”书者与辽阳有渊源

辽阳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建置的城市,被誉为“东北第一城”,在2300年厚重的积淀中,经历了风风雨雨。你能想到,书法瑰宝《兰亭序》也与辽阳有一段渊源吗?

相传,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陪葬昭陵,至今下落不明,后人无缘得见。据史料记载,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得到后,太宗即命令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诸擅书臣子摹写数本。这其中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本是诸本中的“最精妙者”,公认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堪称神品上上,国之重宝。

冯承素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特殊的地位。此本上因钤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印记,故又有“神龙本”之称。引首有清乾隆皇帝御题“晋唐心印”四个行书大字,帖后有宋代许将、王安礼等十余人题名,还有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题跋,鲜于枢题诗,邓文原等题识,再后有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等人题识。全卷钤满宋内府、明内府、清内府诸多玺印。

冯承素,唐贞观(627—649年)年间,入仕不久便被选入弘文馆为“中书主书”,在皇帝身边供职。他“人以书名”,被皇帝赞赏。冯承素一生留下的作品,自古以来被认为手摹《兰亭序》为其书法孤品,还被记在了王羲之的名下。直至2015年,有一个震惊书法界、史学界和考古界的重大发现,是冯承素为父亲撰并书的《冯师英墓志铭》出土。这不仅是考辨冯承素书法,更是论《兰亭序》的有力佐证。该墓志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堪称国宝。

我有幸应邀对此做过一些研究工作。当时,作为辽阳人的我,看到此墓志镌刻的文字“……旆指辽阳,诏公驰驿,巡捡烽候,既欣扈从,复翊凯旋。”最为激动。墓志记载,冯师英曾随唐太宗御驾亲征辽东,到达辽阳,辽阳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更能证明唐代即有辽阳之名。

此墓志作为目前冯承素除摹写《兰亭序》之外,楷书传世孤品。单凭冯承素所书“辽阳”两字,就足可证明辽阳历史的厚重,这两个字成为不朽的文化符号。

张大千、张学良、柳亚子与辽阳的文化“相遇”

1998年的一天,我去请教启功先生,恰巧有韩国友人持张大千书法手卷请启功先生鉴定,开卷第一句便是“朝出辽阳城,暮过信州市。”幽默的启功先生知道我是辽阳人,便笑着对我说:“张大千说住过你们家……”此卷经启功先生鉴定为张大千书法精品。

因为有“朝出辽阳城”之句,我后来查阅了《张大千诗词集》,收有此诗:

春娘曲

春娘书来,凄婉欲绝。予因隐括其辞,译为长句,都十二韵,仍名之曰《春娘曲》。

朝出辽阳城,暮过信州市。

奔车轳辘断人肠,载郎一日行千里。

渡海难禁破风浪,黄月照人薄如纸。

生小不更别离难,凄厉何为至于此。

灯昏无焰写满笺,下笔竟从何说起!

……

考证此诗的创作背景,可知此诗饱含着张大千的重要人生经历。

1990年春,我小有诗书之名,张学良将军九十诞辰之际,应曾是张学良将军机要秘书、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郭维城先生之请,为张学良将军写诗贺寿,我奉作一首:

欣逢张学良将军九十诞辰,久钦将军亮节高风,忠纯爱国,谨成一律,恭献致贺。

曾经沧海九十春,减却青丝鹤发新。

人民草草南行泪,将军迢迢北望身。

台澎久羁异乡客,华夏皆生念旧心。

今朝塞北花团簇,织就归程锦绣文。

此诗后来被收入《怀念张学良将军诗词集》之中。诗集开篇收录了一首柳亚子先生《赠汉卿》的旧诗:

汉卿好客似原尝,家国沉沦百感伤。

欧陆倦游初返棹,梦中倘复忆辽阳。

这里提到的辽阳是代指东北,因在清代以前辽阳一直是东北的政治文化中心,又可见,辽阳在名人名家心中的历史地位,也可诠释辽阳是“东北第一城”之名,佐证历史,细嚼人情。

再次遇见辽阳: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机遇

“遇见辽阳,心回故乡”,因我小擅书名,最近,应家乡之邀书写了这八个字,得以众评,也算不辱家声吧。

7月13日,辽阳市委书记王凤波会见了我。他说,“十三五”时期,我市提出全面建设智慧文明美丽幸福新辽阳的战略定位,其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就是全面建设文明辽阳的主要内容。通过“两城”创建工作,深入挖掘辽阳的历史文化资源,找到城市的“根”和“魂”。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彰显文化的力量,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重拾市民的历史记忆,提升外界对辽阳的认知,擦亮“东北第一城”的招牌。

王凤波书记对辽阳的历史文化多有谈及,如数家珍。我们谈到清乾隆八年,乾隆第一次东巡写了一首《辽阳怀古》:

唐宗战垒久成功,管邴曾闻度海东。

只有千年华表鹤,时看来往白云中。

在这里乾隆用了“唐宗战垒久成功”一句记录辽阳千年历史,一句诗道出了乾隆作为一代帝王对辽阳历史的了解,也可想见乾隆对辽阳的抚叹。但我们对唐太宗征东到达辽阳的记载虽不乏史料,但唐人真迹记载一直没出现。从这种意义上讲,2015年在西安出土的这块《冯师英墓志铭》,对于辽阳的历史定位真是弥足珍贵,也打破了千年的沉寂。我们幸得眼福的同时,慨叹乾隆皇帝也没有这样的眼福。

看到我带来的《冯师英墓志铭》拓片上冯承素所书的“旆指辽阳”,辽阳市领导说,冯承素写的“辽阳”两字太美了,可以媲美《兰亭序》。我觉得这话并不为过。

我还向辽阳市领导展示了一件藏品。这就是1984年春,时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爱新觉罗·溥杰先生到辽阳拜谒东京陵后,为辽阳题写的“创建文明城市”的条幅。溥老题词在当年的辽阳文化艺术界人尽皆知。

我后来在北京,也经常向溥杰先生请教诗文书法和历史知识,也曾谈起过这件题词,他表示,看到辽阳对东京陵的保护很满意,所以欣然题词。

我因酷爱收藏,经常出席艺术品拍卖活动。几年前,当我得知这件真迹要进行拍卖时,觉得此件书法对辽阳家乡有特殊意义,便重金竞得。

辽阳市领导指出,辽阳作为清朝的发祥地,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件由末代御弟溥杰先生题写的“创建文明城市”,更有着特殊的含义。

都说藏品与收藏者有缘分,30多年后,这件墨宝由我收藏,是我之缘,是我之幸。我为家乡辽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祈福。

(本文图片由顾智宏提供)

作者介绍

JIESHAO

顾智宏

1969年生于辽阳,著名文化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少时师从温同春、沈延毅先生。稍长在北京先后得到启功、赵朴初、溥杰、季羡林、吴作人、大康等诸多名师的指授。作品先后荣获全国电视书法大赛、日本“每日新闻”奖等多项大奖,入选全国第五、第六届书法篆刻“国展”等大型展览。注重和主张书法的实用性,创立了点画精准,结构唯美,被学术界称为“顾体”的《顾智宏书体字库》。近年来,致力于古籍整理和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