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汉出生的西屋。
修缮后的故居内景。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文并摄
核心提示
日前,从抗日爱国将领王铁汉的家乡盘锦市盘山县羊圈子镇传来消息,该镇党委决定,采纳省有关专家学者意见,将修缮一新的王铁汉故居进一步建成纪念馆,并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铁汉故居是这位率先抗战的爱国将领的人生起点。前不久,应邀考察王铁汉故居的专家学者一致建议,将故居进一步建成纪念馆,以充分发挥其传承历史、服务社会、文化传播、社会教育、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功能,让抗战精神永不磨灭。
10年前 找到危房故居
记者日前再度随专家学者来到羊圈子镇才屯村,眼前修缮一新的王铁汉故居鲜活地呈现着百年光阴。此时距记者首次到此采访已隔10年。
2010年夏,记者随省及盘锦市有关专家学者来到这里,找到了王铁汉故居——一个有着百多年房龄的老宅。此前,沈阳北大营遗址部分已拆,专家学者开始寻找能够见证在北大营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各种实证。根据有关线索,终于找到了王铁汉出生地故居。
据史料记载,1931年9月18日,时任东北军陆军第七旅六二〇团长的王铁汉率本部与同旅另外两个团驻扎在沈阳北大营。那夜,埋伏在北大营围墙外面的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的步兵向北大营发起攻击。王铁汉接到“不准抵抗”的命令。次日凌晨1时40分,日军开始接近王铁汉团,并炮击营房。王铁汉毅然下令还击,打响北大营突围战。
10年前,王铁汉故居为村民才景文一家居住。才景文介绍,泥墙、檩子、椽子、带轴的对开木门都是老宅的,只有窗子和灶台是后来改建的。种种迹象表明,老宅亟待保护。
1年前修缮再现原貌
在妥善迁出住在王铁汉故居的村民后,2019年7月伊始,盘锦市文物管理部门启动爱国将领王铁汉故居保护工程,对这处老宅依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加固、修缮,再现原貌。
查阅史料得知,王铁汉祖籍山东,其家族于清代末期移民至盘锦地区定居。该故居为王铁汉曾祖举家迁至辽宁后的自建房屋。王铁汉于1902年在此出生,并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该建筑在王铁汉外出求学后,由王氏亲属居住,后由王氏旁系族人居住。
2012年10月,盘锦市公布王铁汉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0月,省政府公布该故居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王铁汉故居的价值,盘锦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认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该故居承载了与王铁汉相关的东北抗日爱国将士的事迹线索。二是民居建筑价值。该故居是盘锦地区典型的囤顶民居,体现了清末传统地方民居独特的建造特征。三是社会科学价值。该故居是清代末期关内移民落户辽宁地区的实物见证,是研究辽宁地区移民社会的重要载体。
此前,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保护工程有关专家明确提出,维修要尽量保留原有信息,采用原工艺、原材料,保持建筑原貌和历史沧桑感。据此,维修工作主要是加固、修缮。经过紧张施工,维修工作于当年10月完工。
今年专家呼吁建纪念馆
再来故居,记者看到,故居是一趟东西向平房,南北侧均有宽敞的院落。南院,甬道交织在草坪上,复原已毕;北院,满庭绿植,一片生机,如何布置尚在规划中。故居的石头裙、青砖壁、木格窗都是老宅的基本建筑元素。屋内,一些檩子和椽子就是采取维保措施后的老物件。西屋南窗下的通炕上,铺着玉米皮编的炕席,当年,王铁汉就在这里呱呱坠地。
看过故居,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洁、省委党校教授王建学、东北大学教授李正鸿等认为,经此次加固、修缮,故居在“硬件”上已恢复原貌。鉴于此,他们一致建议,现在故居已得到很好修复,王铁汉学术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相关文物得以不断发掘,相关史料也逐步丰富起来,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应该在恢复故居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王铁汉故居纪念馆。讲好这一故事,不仅可以打造又一个盘锦地域文化符号,而且对于辽宁乃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实证价值。
张洁告诉记者,在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历史背景下,“九一八”事变、王铁汉等作为抗战起点的关键元素越发引人关注。鉴于沈阳北大营已经列入政府保护规划利用的范畴,沈阳王铁汉故居纪念馆已经建成,如果位于盘锦的王铁汉故居也进一步建成纪念馆,使其彼此呼应,可以更加完整地再现“九一八”之夜王铁汉率众抗战的悲壮历史,并传承后世,进一步弘扬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
据羊圈子镇党委书记陆潇介绍,当地政府已着手筹建王铁汉故居纪念馆,并将逐级申报。现在,故居旁即将开发一片七八十亩的水域,已定名为“铁汉湖”,故居纪念馆落成后,将有益于这里的文化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