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山,不同的路

辽宁日报 2020年08月11日

本报记者 李 波

丈夫瘫痪,日子一落千丈,缺钱又不能出去挣钱,前些年,朱淑君天天愁、月月愁,不知啥时是个头儿。

如今,朱淑君从“糟心”变成了“舒心”——在村里的度假山庄打工,月收入三四千元,加上侍弄地的进项,去年稳稳地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朱大姐生活向好,得益于大铁厂村的产业“向上”。

义县瓦子峪镇大铁厂村,像个簸箕一样,三面环山。多年来,村子的发展空间只能集中在没有群山阻隔的那一面,搞养殖、种蔬菜、栽果树,或者走出大山去打工。

村中也有朱淑君这样的家庭,没有成本搞养殖,没有劳力扣大棚,没有技术弄果树。家里的老病号,拖累得她连外出打工都无法实现。

大铁厂村的致富新路,始于10年前。那一年,爱爬山的村民王钢山,与一批户外运动爱好者偶遇、结识。从此,他成了“驴友”的向导。

这之后,专程来爬山的户外运动爱好者越来越多。在他们眼中,大铁厂村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绿植丰富、环境优美,气候温和、春早秋迟。独特的小气候、未被开发的自然景观,让城里人对这里特别痴迷,格外“宠爱”。

大铁厂村抓住了这个机遇。

当向导、接团队、搞民宿,甚至有客商慕名前来投资办起了度假山庄……就这样,那一座座大山逐渐从过去村民眼中的“穷根”变成了“富源”。

8月2日,在大铁厂村村部,几位村民代表争先恐后地讲起旅游业发展给村里带来的变化。

“最多一天来几千人,沟里几乎家家土炕成了客房,厨房成了餐厅,忙得不可开交。”

“村里的‘导爷’有几十号,一到周末就带团上山。”

“游客看啥都好,有的走时把特产装满了后备箱。沟里有6户蜂农,以前外边有人定期来收蜜,一斤也就几块钱,现在价格涨到15元还不够卖。”

今年7月,喜讯突至。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大铁厂村榜上有名,而且全锦州仅此一家。

小山沟,大荣誉。兴奋的村民摩拳擦掌,立志要干出名堂来。

在大铁厂村,“青山”真成了“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