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南北战略对接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辽宁日报 2020年08月11日

制图 董昌秋

嘉宾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晋清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向晓梅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何志勇

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梁启东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潘 爽

辽宁省商务厅副厅长

本报记者

谭 怡 史冬柏

编者的话

推进东北振兴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合作,使南北互动起来,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南北文化和体制机制存在差异,产业类别和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双方合作空间有多大?应怎样进一步加强南北互动和对接合作?围绕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本报记者特邀辽粤相关领域人士进行解读和解答。

站在全局看南北互动

记者:东北(辽宁)与广东,一北一南,相距甚远,其战略对接有什么意义?深化合作需要在思想观念上有哪些突破?

向晓梅:南北重大国家战略对接合作是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逻辑的延续。东北与广东,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代表区域。在计划经济时期,曾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地区是当时对外经济合作的前沿。改革开放后,广东成为对外经济合作的前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简称“两个不能否定”)。东北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进行对接合作,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两个历史时期在时空中的汇合,是“两个不能否定”历史观的逻辑延续。

何志勇: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是辽宁的历史机遇,事关当前和未来发展。这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要求的重要部署。依托辽宁综合优势,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交流合作,对推动辽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是我省要素优化重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将有助于发挥全省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和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增强对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支撑能力,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构建科学统筹、精准施策、协调发展新格局。

学习广东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信心、决心和自觉性,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形成合力,为推动对接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梁启东:要提高站位,理解南北互动的重大意义。东北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进行对接合作,体现的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协调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南北互动,是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合作,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表现,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际步骤。对此,我们要提高站位,从国家战略和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

要深化认识,把握南北互动的深刻内涵。南北互动,本质是体制创新,主线是结构调整,途径是市场机制,内容是开放合作,前提是解放思想。推进南北互动,首先要突破思想障碍。要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维,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意识;破除视野狭窄、自我封闭的局限,牢固树立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意识;破除以官为本、权力至上的观念,牢固树立服务第一、平等友善的意识;破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牢固树立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意识。

南北已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合作格局

记者:东北或辽宁与广东,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差异不小,战略对接与合作的基础在哪儿?趋势和前景如何?

丁晋清:辽宁与广东的资源禀赋差异虽然不小,但依然有战略对接与合作的基础,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共同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最好最优,沉下心来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筑牢实体经济根基。二是可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受制于国外的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制造的攻关及产业化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大规模应用机器人,建设智能工厂。合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新兴产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三是在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把新一代信息技术、5G、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新兴支柱产业培育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并对这些制造业新兴支柱产业的标志性重大项目落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兼并重组、颠覆性创新成果转化等给予优先支持。四是在打造民族品牌上加大合作力度。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等方面加强合作,组织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五是在促进民营企业高水平发展、巩固提升民营经济发展优势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在这一点上,广东可以为辽宁提供更多可复制的经验。因此,两地战略对接与合作的前景可期。

何志勇:辽宁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一是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二是产业基础扎实,三是政策条件优越,四是合作潜力巨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省主动融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通过企业合作、园区共建等方式,在工业产业、农副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与人才交流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梁启东:2019年10月,广东和辽宁、吉林、黑龙江相关部门共同签署了旅居养老合作框架协议。下一步,广东与东北地区可整合养老、医疗、教育、旅游、文化、体育、金融等资源,建立旅居养老智能化服务平台,建立老年人数据库,探索南北互动的旅居养老模式。同时,加大旅居养老产品研发力度,推动旅居养老成果转化;促进旅居养老与医疗康复、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等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开展养老领域劳务协作,共同推动四省旅居养老产业发展。

两地产业各具优势且有很强互补性

记者:东北或辽宁与广东各自的产业格局有什么特点?在哪些领域可以深化合作?

潘 爽:辽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实体经济发达,以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输变电设备、冶金矿山、通用航空、汽车、造船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和以石油化工、钢铁为代表的原材料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而制造业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来优化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对广东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双方在以下领域可以加强合作:一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发挥两省在先进制造业方面的优势,聚焦电力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石化和冶金装备、轨道交通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等大型装备制造能力,鼓励广东企业参与辽宁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两省在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对接合作,促进在我省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广东互联网平台优势,加快我省“互联网+”发展。三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强双方旅游部门的对接交流,充分发挥辽宁的冰雪、温泉、森林、海洋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广东的历史、民俗、美食等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共同开发运营景区、共同宣传推介等多种方式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四是加强农产品推广和产业化合作。不断扩大两省优质农副产品市场供应规模和品牌效应,促进双方企业争取订单、拓展市场。引导和鼓励广东农业龙头企业赴辽投资,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打造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五是共同开发建设重点科研机构。复制推广广东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鼓励广东优势科技企业来我省设立研发机构,共同打造科技小镇。充分借鉴广东企业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大民营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推进区域创新协同联动,鼓励开展跨区域协同创新和联合技术攻关,实现创新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梁启东:辽宁、广东的产业各具优势,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空间巨大。就我省而言,一方面是“请进来”,引进广东的资本、技术、智力、人才,做好高端制造业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是“走出去”,围绕优势资源和产业产品,充分利用广东的市场空间,推进产需结合、产用结合。

以合作对接促大循环畅通双循环形成

记者: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南北互动拓展了更大的合作空间,而辽粤对接合作正是落实中央新要求的重要举措。

何志勇:是这样的。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促进两省在对口合作中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共谋发展,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通过建立对口合作机制、组织辽粤各层次各领域交流,全面学习广东改革开放先进经验。二是推动合作产业园区共建,搭建多层次经贸合作平台,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文化旅游及新兴产业,促进港口联动发展,加强双方产业园区建设合作。三是通过共同开发建设重点科研机构、加强科技研发与转化、推动科研成果定期交流等措施,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四是推动人才交流合作,促进高等院校交流,共建人力资源供需交流合作平台。五是借助广东金融领域优势,帮助我省拓宽融资渠道,参与辽宁中小银行改革,深化多领域金融改革合作。六是深化城市建设管理交流,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合作。

向晓梅:只有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和以东北为代表的内地实现经济发展的无缝衔接,才能真正畅通国内大循环;也只有通过推动南北国家战略的对接合作,才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打通。

一是携手共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东北地区应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品、技术、项目交流,推动产业对接互补、重大项目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国际合作示范区,推动与周边国家互办投资贸易博览会、商品展销会,推动旅游、物流、贸易、投资等合作。与港澳合作,吸引跨国企业、先进技术、国际资本持续流入。鼓励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与东北企业合作向北开拓欧洲市场,扩大商品贸易、承接重点工程。

二是加快畅通“四流”提升合作水平。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对接合作的重点与关键。围绕重点产业,选定龙头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设立东北与广东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在自贸试验区全面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各项主要业务功能应用,实现东北口岸与粤港澳大湾区口岸信息互联互通。

三是积极推动企业间的经营合作。东北地区应加快分类分层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让民营企业真准入、快准入、易准入。引进粤港澳大湾区专业化金融服务平台,帮助民营企业防范金融风险,缓解资金难题。鼓励和引导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到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投资,开拓业务,融资扩产。

可学习复制广东经验

记者:广东都有哪些经验和探索值得借鉴?辽宁如何学习、复制广东的经验做法?

丁晋清:广东根据自身实际推动产业发展,着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竞争力,积累了许多可供学习和复制的重要经验。

坚守发展实体经济的恒心和定力。广东视实体经济为安身立命之本,增强战略定力,咬定实体经济不放松,任何时候都扭住经济发展不脱实向虚,致力于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使不遗余力放手发展实体经济成为全省上下广泛共识和一致追求。

抓住发展重点。先进制造业既是实体经济的重点,也是难点。广东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明确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就是要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先进制造业成为引领实体经济的发展主流,推动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坚持优化环境。优化环境是振兴实体经济的前提保障,必须把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不断汇聚、整合起来,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使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使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坚持内外兼修。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做强实体经济必须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因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广东发挥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方面的独特优势,既深耕国内市场,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坚持创新是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近年来,广东正是得益于一批企业在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得相关实体产业领先优势持续扩大。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扫除实体经济发展的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坚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弘扬“低调务实”和“敢为天下先”的粤商精神,积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此外,在对外开放方面,广东有以下主要经验和探索:一是利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全面开放。二是构建多元包容发展的模式,对全球市场释放积极的外溢效应。三是发挥文化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加强民心沟通。在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广东有以下主要经验和探索:一是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高度融合。二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三是统筹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记者:地方政府在推进战略对接与合作方面需要做哪些工作?

向晓梅:地方政府需做的工作:一是共创良好合作的营商环境,推进双向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二是加强公共服务合作交流,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等领域合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开展对口合作与系统培训。

梁启东:在推进战略对接与合作方面,地方政府角色定位的关键是处理好“三大关系”,即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既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要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推进战略对接与合作,是政府的工作,但合作和对接的主体是企业,这点一定要铭记。

推进战略对接与合作,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在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具体对接合作项目的实施,要由企业来操作。推进战略对接与合作,要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推进战略对接与合作的内生动力。要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为对接与合作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上来。

政府在推进战略对接与合作中,重要的并不是其作用的“多少”,而是“定位”和“范围”的合理性:一是要为战略对接与合作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做好规划,制定规则,加强监管,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二是要确保为推进战略对接与合作,包括双方的合作对象提供一个安全、平等的制度环境。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要有总体谋划、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科学指导互动项目的设计与推进,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能半途而废,防止拔苗助长和盲目铺摊子,不断提高区域互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探索、重点突破。围绕对口合作重点任务,精准施策,拓宽领域,探索更多有效的合作发展形式,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整体合力。着力在干部人才交流、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创业创新、搭建平台载体等方面重点突破,打造一批合作样板,形成示范效应。要形成机制、互利共赢。南北互动要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共同探索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筑牢合作基础。共同做好配套服务,把企业作为互动合作主体,支持企业深化合作,共同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共赢发展。要加强宣传动员、培育舆论环境。辽宁要面向在粤企业发布重点项目招商目录,主动对接相关企业和产业园区。要有耐心和定力。推动辽宁和广东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正确把握总体谋划与久久为功的关系,瞄准方向,保持定力,稳扎稳打,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