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的援建 不变的深情

辽宁日报 2020年08月10日

(上接第一版)

“大家看,我们这里的虫草色泽金黄,形体饱满,相当好。”在巴青县电商扶贫综合服务中心一层特色产品展示大厅,藏族姑娘曲地拉姆正拿起一只虫草,对着镜头练习“直播带货”。就在前几天,这里的牦牛肉干已经通过淘宝等电商直播平台进行了销售,虽然只是试水,销量也十分可观。

为了让当地优质农产品搭上“数字快车”,在鞍山市援藏工作队的支持下,总投资3400万元的巴青县电商扶贫综合服务中心于今年7月23日正式投入使用。这里的特色产品展示厅、网红直播间和电商交易平台,为当地群众创业和电商一体化销售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拥有牦牛肉干、冬虫夏草等特色产品的巴青县成功“触电”。凭借“电商”东风,巴青县“一乡一社”“一村一合”扶贫产业迎来更快发展。

瞄准那曲特色农产品优势,辽宁援藏干部积极组织安多县、索县参加沈阳农博会、大连农博会,帮助多玛绵羊、冬虫夏草、藏贝母、藏红花、龙胆花、糌粑、人参果等十余种那曲特色农牧产品走出西藏、走入辽宁市场。鞍山市还建立了那曲产品文化体验馆,全面展示那曲巴青县特色产品和独特历史文化。

永续不断的援建,让我省产业援藏、项目援藏结出累累硕果。今年我省援藏项目共六大类59项,安排资金2.5亿元。目前,辽宁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正根据当地资源特色,推进那曲水菱镁矿石深加工、引进石化船舶装备制造“飞地园区”等项目,同时进一步“引辽入藏”,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或投资那曲。

“今年8月,西藏(那曲)辽宁商会将正式成立,通过商会,把辽宁的市场主体、社会资源、产业资源导入那曲市,将进一步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西藏的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辽宁省第九批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邢鹏介绍,辽宁商会是东北三省在西藏成立的第一个商会,目前已有40多家辽宁企业确认加入。

提升医疗品质

共享发展成果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在那曲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病房,记者看到这样一幕:

“你怎么样,现在喘气还费劲不?”

“刚来的时候很难受,现在感觉好多了,孩子也很好,多谢你们。”躺在病床上的藏族女子桑嘎拉姆拉下氧气面罩,起身坐起来,双手合十,通过翻译向全力救治她的辽宁援藏医生肖祯致谢,她的丈夫扎西罗布也在一旁露出轻松的笑容。

就在一周前,桑嘎拉姆刚刚经历了生死一线。她怀孕36周时,在山上挖虫草遭遇雷击,到医院已经昏迷抽搐14小时,严重心衰、肺水肿。

这样危重的病患,以前只能转送至拉萨或成都救治,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路程,很多病人在路上可能遭遇生命危险。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善,不仅是妇产科病人,越来越多的危重病患在那曲当地可以得到及时救治,那曲市人民医院病人的转院率明显下降,成功抢救率显著提高。

“我们这里是海拔最高的三甲医院,肩负着守护藏北群众身心健康的责任和使命,必须全力以赴。”辽宁第四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许晓光的话语中透着坚定。

去年7月,许晓光带领辽宁援藏医疗队来到那曲市人民医院,提出用100天做好五件事——扩建儿科病房、成立高原医学研究院、建立体检中心、打造中医康复中心、建设文化长廊。去年年底,这些目标如期完成,雪域高原再次见证了“辽宁速度”。

今年,许晓光又把精力放在建设“高原医学研究院”上。他们与中科院共建质谱实验室,针对高原遗传性疾病开展科研工作,其中对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研究已获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这也是那曲市医疗系统的一次重大突破。

为满足当地群众更全面的健康需求,医院还建设了中医康复中心和体检中心,深受当地藏族同胞欢迎。去年10月开设至今,体检中心已为近1.2万名当地群众特别是藏族同胞提供了体检服务。

为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辽宁援藏医生把更多精力花在带队伍上。

“手术功底都是练出来的,只要学员想学,我就指导他们做。”在外科专家桑海泉的指导下,当地医生学会了用腹腔镜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减少患者痛苦。中医科的张彦江是辽宁援藏医疗专家方振伟的学员,如今,熟练掌握多项技能的他已经成长为科室骨干。同样,在妇产科专家肖祯的精心指导下,主治医师隆芳的手术水平正迅速提升。

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藏族同胞更多感受到发展带来的保障和幸福。

聚焦全面小康

补齐民生“短板”

安居是幸福的开始。

在安多县帕那镇“小康村”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忙于擦拭玻璃等施工收尾工作。今年年底,这里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收到一份令人羡慕的“大礼”——“小康村”一期新建房的入住钥匙。

帕那镇属高寒地区,一些地方由于房屋陈旧老化,墙体裂缝,屋顶漏洞,条件艰苦。为从根本上改善当地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在辽宁支援下,安多县开建“小康村”,这也是“十三五”期间辽宁援藏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

记者走进一户新建房,每套房屋连院落在内有近180平方米,厨房和卫生间位于院落两侧,这样的设计符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拾级而上进入房间,三室一厅的设计,可满足一户5至8人共同居住,十分温馨。

“安多小康示范村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一期工程8月份竣工,年底可入住,二期和三期工程正在同步实施,建成后还将有80户贫困户迁入新居。”沈阳市援藏工作队副领队裴德本介绍。

安居之后,还要乐业。

在那曲索县,位于县城中心的“巾帼创业街”上,虫草收购行、茶馆、服装店、工艺品店、金银加工店、特产店等20多个店铺生意兴隆。

39岁的罗拉姆左脚有残疾,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带着两个孩子以放牧为生。巾帼创业街开设后,罗拉姆来到这里当售货员,售卖民族手工艺品和藏草药。如今,每个月3000元的稳定收入,让罗拉姆对生活充满信心,“儿子中学毕业了,女儿还在上学,我们家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据统计,巾帼创业街开业一年来,先后有60余名当地妇女和大学生在这里就业创业,人均创收5万余元。

群众需求在哪里,辽宁援建就在哪里。

“巴青县没有急救中心的历史,在今年4月终结了。”鞍山市援藏工作队队员祝元丰告诉记者,他们走访发现,巴青县医院在急救上一直存在空白,尽快建起抢救生命的“快车道”,成为当务之急。

一年来,大量人力物力向补齐这一民生领域“短板”集中。今年4月1日,巴青县急救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记者看到,这里有重症监护室、输液留观室、急诊手术室,除颤仪、监护仪、人工呼吸气囊等急救设备一应俱全。援藏医生周丹告诉记者,他们已成功抢救多例急诊患者,涉及高原性肺水肿、脑水肿、急性心梗、脑出血、熊咬伤等。

以县急救中心为牵动,巴青县医护人员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当地还成立了医疗卫生集团,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强化县人民医院、县藏医院、县疾控中心,让全县5.8万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

一个个援建项目的实施,一个个从“零”到“一”的突破,从爱出发的援建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辽宁援藏,在路上,永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