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深入辽宁各地,聚焦基层一线看变化,看这片黑土地如何——

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辽宁日报 2020年08月06日

本报讯 连日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中,继续聚焦辽宁,深入基层一线,推出一系列的专题报道。

8月4日,新华社播发《“南大荒”变“稻蟹乡”——资源枯竭型城市盘锦的乡村振兴之路》,聚焦盘锦市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实践。报道称,当年的“南大荒”,如今的“南大仓”;昔日的盐碱地,现在的“稻蟹乡”。资源枯竭型城市辽宁盘锦,在全力推进城市转型的同时,乡村振兴之路走得蹄疾步稳。

报道称,目前,盘锦水稻种植面积已有160万余亩,全是盐碱地改良而成。河蟹养殖面积170.5万亩,河蟹年产量7.5万吨。盘锦大米和盘锦河蟹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全国,盘锦还是“中国生态稻米之乡”“中国北方粮食城”“中国河蟹第一市”……

报道指出,近年来,盘锦市还以“改善农村环境,建设宜居乡村”为核心,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同步推进绿化、畅通、碧水等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速,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农村新建黑色路面4300公里;取缔院外旱厕,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24小时供水覆盖率达到100%;引导具备实力的燃气企业在农村推进燃气工程,确保燃气管网覆盖率达到100%。

8月5日,《经济日报》刊发《老旧小区变身文化“地标”》,报道称,盛夏时节,记者走进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滨河街道多福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祈福石”,走过多福门、迎福墙、汇福门、千福榜,健身广场、花园、凉亭也随处可见喜庆的福字……这是一个充满“福”文化的社区。报道指出,2009年3月份,沈河区委、区政府实施惠民工程,对社区进行全方位改造。多福社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融入了“福”文化内涵,建造了具有“福”文化地标性的“多福八景”,脏乱差的大杂院变成了“抬头见福、伸手摸福、脚下踩福、心中有福”的幸福乐园。2011年,多福社区的“福文化”八景还被制成邮票公开发行。

8月5日,《光明日报》刊发《辽宁:“乡村游”走出多彩致富路》的报道,报道称,7月的夏日,行走在辽宁大地,处处洋溢着绿色生态和人文特色的和谐之美。世界文化遗产地6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9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2个……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形成了辽宁旅游发展的特有品牌。

8月5日,《科技日报》刊发《从负债2800万到资产2亿,獐岛村蹚出“逆袭”路》的报道,报道称,这里是辽宁省东港市獐岛村,中国万里海疆东端起点第一岛。22年间,这座四面环海、陆域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的小岛,靠着旅游、捕捞与养殖,从负债2800万元、全村仅靠4口井吃水,“逆袭”为拥有众多渔家乐式旅店、村集体资产超过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7万元的“中国最美渔村”。(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