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 实现南北地区共同发展

辽宁日报 2020年08月06日

董晓菲

核心提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和东北振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南北互动,对辽宁来说是促进开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绝佳契机。辽宁可把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市场经济成熟、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法治公认度高、科研力量较强等优势,与我省腹地广、市场大、制造业发达、人力资源充沛、区位独特等优势结合起来。按照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补短板和锻长板”要求,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省应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力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共建共享改革红利 提升市场配置资源持久力

深圳的成功得益于让市场化成为城市的灵魂,得益于长期打造市场化环境,依托市场来配置资源,遵循市场选择企业的规律。新时代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将肩负为全国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探索新路的新使命。深圳先行示范区将围绕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在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战中,必须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与深圳相比,在市场化程度上辽宁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近年来我省在营商环境建设、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等方面的改革成效显著。下一步,应瞄准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市场化改革新举措,学习其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工作的经验做法。相关部门应与广东、深圳对口部门主动对接,将先行示范等方面可借鉴可复制的创新性制度安排,大胆移植过来,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久久为功的落实中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共建共享“一带一路” 激发对外开放创新力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新时代,我国深层次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建设为突破口,基础设施建设又是“一带一路”的核心载体。因此,我省对外开放工作应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建设背景,开辟南向出海通道,并紧紧围绕“一带一路”的“设施联通”展开。

一是发挥辽宁装备制造业在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运营、管理、质量、价格等方面具有的国际竞争优势,倾全省之力锻造长板,抓住推进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难得契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更要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补齐对外开放短板。二是辽宁自贸试验区应积极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对接,学习其在“一带一路”上的创新做法,如:广东自贸试验区引导融资机构介入内地企业和项目“走出去”的过程,降低企业“走出去”的投资和贸易风险。三是实现“辽海欧”“辽蒙欧”“辽满欧”国际综合运输大通道与粤港澳大湾区中欧班列的无缝对接。抓住内循环市场主体,建立南北中欧班列国内联席会议制度,共建协调机制,促进辽粤中欧班列对外形成一个统一品牌,按市场化原则健康运营,避免“各自为政”带来的恶性竞争,谋划辽宁向北延伸、广东向南覆盖的双赢开放局面。四是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各类展会平台展示辽宁优质产品,借鉴服务保障机制为境外企业保驾护航,完善辽宁的金融支撑体系,不断拓宽企业“走出去”信用保险覆盖面,借力广东深厚的开放基础和稳定的国际网络,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辽宁在“一带一路”建设布局中承担面向北部开放的窗口功能,立足东北亚开放大门户的定位,与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国的经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联合粤港澳企业共同参与“东北亚经济走廊”建设。

共建共享人力资源 凝聚创新驱动战略合力

我省科教基础牢固,高职院校、本科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储备丰厚,特别是产业技术工人梯队质量较高。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出台一系列措施和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离不开创新平台的支撑,“孵化平台+创新人才”的模式是衔接学术和产业的桥梁。

粤港澳大湾区正致力于搭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着力打通粤港澳三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加快构建跨境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培育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构筑南北互动格局必须依托创新驱动这一主轴,凝聚辽粤的创新战略合力,无疑需要辽宁人才战略与广东创新平台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辽宁应借助粤港澳的科研创新平台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改革红利,通过“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的跨境协调整合,共同打造东北-粤港澳创新走廊,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激活辽宁人才的资源优势。应支持我省具备条件的各类单位、机构和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科研机构,推动建立创新城市科技合作组织和平台。派遣优秀科研人员挂职粤港澳大湾区,带回前沿领域创新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助力辽宁人才孵化、成果转化平台的进一步完善。

共建共享区位资源 提升城市群一体化竞争力

从全球范围看,发展条件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日本东京湾区,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战略使命之一便是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可以说,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高水平构建将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复苏的“棋眼”。理论界普遍认为,城市群是一个多核心的城市系统,呈现出经济发展沿着阻力最小方向发展的规律。因此,积极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和文化流的无障碍流动,是发挥城市群集聚、扩散效应的关键。

辽宁中部城市群也应抓住这一契机,凸显东北亚中心地带、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交汇点等区位优势,促进沈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两大国家级重大战略的融合,加快城市群内的经济要素自由流动。为此,应积极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的成功经验,加强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发展协调、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建设,减小经济要素流动阻力,提升城市群一体化的整体竞争力,力争将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全国一流城市群,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辽宁中部城市群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作用。

共建共享金融资源 焕发中小企业生命力

金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研究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改革”,预示着金融将回归实体经济本源,且以更低门槛为中小型创新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将在“一国两制”方针下充分发挥香港金融体系的独特优势,推动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届时将通过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和创投基金等多种方式,为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中、小科创企业提供多元融资渠道,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目前,东北振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在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影响广泛存在的情况下,必须继续用好、用足东北振兴的财政金融政策,吃透国家出台的有关贴息贷款、税收优惠以及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等新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领域高效配置,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为产业升级输送“金融血脉”,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因此,辽粤双方积极主导的战略对接犹如“及时雨”般滋养了一大批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优质企业,也将焕发出中小企业强劲的生命力。

辽宁应率先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平台与国际网络,让资本要素更多向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集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辽宁高质量发展。在政府积极监管、规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主动作为的良好市场环境下,辽粤共建开放式投融资服务合作平台,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先的金融科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用难以自证的问题,采集全省企业信息,对企业进行风险预估和商业信用分析评价,推送量身定制的贷款产品,提供一站式的智能金融服务。依托该平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资金充裕与辽宁企业资源技术融合的乘数效应,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的方式,帮助中小型科创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压力。

(作者系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