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8月5日,《农民日报》刊发《辽宁逐梦小康系列报道之二 文旅融合小康路》,报道聚焦乡村振兴话题,指出,如何用文化元素为乡村旅游铸魂,让风景富有神韵、山水饱含诗情?辽宁省挖掘当地特色民族文化,结合乡村振兴,以绿色发展为根本,打造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文旅产业,助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让文化旅游和生态建设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8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发《荒山栽出“摇钱树” 大梨树村“干”出小康新天地》的报道,报道聚焦大梨树村的变迁,指出,曾经的大梨树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穷得叮当响。在老书记毛丰美的带领下,全村人开始开垦荒山、修梯田、建万亩果园……30多年过去,大梨树村富裕了,集体总资产超过4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两万元。如今的大梨树村,在新书记的带领下,苦干、实干、巧干,信奉一个“干”字,继续拧成一股绳,靠双手变荒山为“金山”。
8月5日,《工人日报》刊发《老工业城市旧貌换新颜》的报道,报道称,盛夏时节的辽宁,草木葱茏、大河奔流。经过一个时期的治理,这个老工业基地,去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80.7%。林立的烟囱消失了,近百万人口从低矮棚户区搬出,社会治理依托“大数据”和“网格员”,繁荣热闹的文旅商圈比比皆是……
报道指出,面对环保、城市建设欠账多,辽宁深入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兼顾环境治理和民生保障,利用大数据和网格员高效互助,让都市气派与古迹遗存并立,城镇群众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8月5日,《中国妇女报》刊发《以景留人的獐岛 从向海而生到为岛守绿》的报道,报道称,“中国最美渔村”、国家4A级景区辽宁丹东东港市獐岛村,优美的海岛风光,得益于獐岛人多年来守护青山碧海的坚持。
报道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獐岛坚持绿色发展的信心更强,步子也更快了。几年内,高标准的防浪堤、滨海文化广场等海岛修复项目相继落地。如今,这座陆域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700人的小岛上,有众多渔家乐式旅店和高档宾馆,年接待量达10万人,日最大接待能力达4600人。碧海青山成了金山银山。獐岛人“生态饭”吃得香,也没忘了为岛守绿的初心。
8月4日,中新社播发《小草莓变大引擎:中朝边境小城东港的致富“密码”》的专题报道,报道称,近年来,当地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科学种植,把草莓产业打造成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2019年,东港市草莓生产面积达到14.8万亩,总产量达23万吨,产值高达46亿元,年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左右。在当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草莓品牌大会上,经专家评选,“东港草莓”品牌价值达到77.5亿元,在中国各草莓产区中位列第一,东港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草莓第一县”。